国庆假期后返工第一天,许多人的身体和心理“闹起了脾气”,出现了困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还有人对工作产生抵触心理——专家称,这是“节后综合征”在作祟。为何会出现“节后综合征”?如何让自己尽快调整到最佳状态?记者结合多位专家建议,帮上班族们摆脱“节后综合征”。
返工首日“不在状态”成常态
“假期每天凌晨1点睡,早上10点起,今天7点闹钟响的时候,根本以为是在做梦。”在郑州工作的95后职员王璐说,返工第一天她对着电脑屏幕半个小时,才勉强说服自己开始工作,可写好的文件反复修改,效率比平时低了一半。
王璐的感受不是个例,打开社交媒体平台,类似的“返工吐槽”随处可见。网友们纷纷分享自己的“不适瞬间”:有人晒出“工位必备提神三件套”,有人调侃“眼睛在看电脑,心还留在景区”,有人坦言“一想到要开部门例会就心慌,早上甚至想装病请假”,更有甚者表示“一想到马上要上班,昨天晚上失眠了一整晚。”
“这就是典型的‘节后综合征’。”郑州人民医院北院区主任医师王江敏介绍,常见的“节后综合征”表现包括失眠、疲乏、焦虑、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逃避工作、厌食等,症状严重会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专家拆解身心“闹脾气”的根源
为什么短短几天假期,身体和心理就开始“闹脾气”?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周梦煜指出,“节后综合征”不是真的生病,而是身体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时的正常反应,说到底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不适应。
生理上的“生物钟乱了”是首要原因。周梦煜表示:“在长假期间,人们娱乐玩耍或外出旅游、走亲探友,休息的时间反而比平时上班时还少,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被打乱,扰乱了生物钟。”她补充说,假期里时常烟酒无度、暴饮暴食,会导致身体器官“超负荷运转”,极易引起功能紊乱,让人感到身体不适,甚至节后厌食。
心理上的“落差感”也不容忽视。周梦煜称,假期里人们处于“低压力、高放松”的状态,大脑不用高强度运转。一上班,堆积的工作、会议、沟通需求突然涌来,大脑“转不动”就容易焦虑、走神。
三方面入手让工作状态快速“归位”
面对节后综合征,怎么才能快速找回状态?专家们结合各自领域的经验,给出了简单好用的调整方案。
在作息调整上,王江敏建议从生活内容和时间入手。“白天不要贪睡,晚上回归正常生物钟慢慢把生物钟调回来。”王江敏提醒,可以通过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帮助自己快速切换到上班场景。
针对假期大鱼大肉带来的厌食后遗症,王江敏建议利用按摩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左手放在右手上,右手放在肚脐处,以肚脐为中心,全腹进行按摩,80到100次为一个治疗单元。”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也表示,如果感到节后肠胃有饱胀感,可以只吃“七分饱”,即在每餐吃到有轻度饥饿感的时候就停止进餐。
面对工作,可以试试“轻量化起步”。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医师张华建议,刚上班前三天不宜安排高强度的工作,以免加剧节后综合征的症状。专家表示,可以从整理假期的邮件、核对基础数据等工作入手。“完成这些小事能快速攒成就感,抵触心理自然就少了。”
“节后综合征就是身体和心理的短暂适应期,用对方法的话,大多数人一两天就能缓过来。”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高永莉强调,要是失眠、焦虑超过14天,或者身体明显不舒服,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正观新闻记者 李娜 魏滢)
编辑:宋雨馨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