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月方满,人间情未央。10月7日,团圆的喜悦仍萦绕心头,“手绘月球灯”活动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火热举办。数十名观众携亲带友,以手绘的方式延续中秋的浪漫,在一盏盏温暖的月球灯中,寄托团圆的幸福和对传统文化的追寻。
走进活动现场,白色的球形灯静静置于桌上。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参与者迫不及待地打开颜料包,开始创作起来。“昨天中秋节大家都在说赏月,今天想亲手做一个‘月亮’带回家。”一位带着女儿前来参与的母亲说。她身旁的小姑娘正专注地用黄色颜料涂抹月球底色,眼神里满是期待。
不少年轻情侣也加入其中,男生负责调出深浅不一的灰色,女生则精细勾勒细节,协作之间满是默契与笑意。不少参与者一边绘制,一边用手机记录下从雏形到成品的全过程,发布活动影像至社交平台并带上话题标签,打造连接线下体验与线上分享的桥梁。
“我要把制作过程发到小红书,标题就叫‘我在博物馆造月亮’!”大学生小陈兴奋地说,“这不仅是一次手作,更是一种文化表达。让传统节日在现代创意中延续,特别有意义。”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选择在农历八月十六举办这场活动,是希望打破“过节只过一天”的局限,让节日的文化意蕴和温暖氛围得以延展,“手绘月球灯,既融合了美术实践,也寄托了中国人对团圆、美满的情感诉求。当参与者把亲手制作的月亮灯带回家,这份光亮也将持续温暖他们的日常生活。”
随着一盏盏月球灯被相继点亮,柔和的光芒从观众亲手描绘的纹理间流淌出来,活动现场宛如一片星海。每一盏灯都有一个故事,每一笔涂画都是一份情感的投注。中秋当晚的月虽然因天气原因无法被欣赏,但博物馆中的这盏月球灯,却让团圆之意、文化之美,在创意与光影中获得了永恒的延续。
正观新闻记者 左丽慧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