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正值中秋佳节,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二楼人声鼎沸、笑语不绝,“中秋灯谜大会”与“纸藤灯笼制作”两大主题活动同步开展,以文化为纽带,在游客动手动脑的同时,还能感受传统节日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新意。

步入考古博物馆二楼,“月团圆悦欢乐”主题墙面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谜,温馨而喜悦的“中秋灯谜大会”活动,令游客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红口袋 绿口袋 有人怕 有人爱(打一蔬菜)”“小小姑娘满身黑 秋去江南春来归 从小立志除害虫 身带剪刀满天飞(打一动物)”……制作精美的灯谜上写满了各式各样的谜题,从唐诗宋词、成语典故到自然现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谜题使得观众或凝神思索,或互相讨论,不时有人猜中谜底,引来一片赞叹与掌声。

“这个活动不仅有趣,更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带着孩子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张先生表示,“猜谜不只是游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孩子在娱乐中接触到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非常有意义。”

与此同时,“纸藤灯笼制作”活动也吸引了许多亲子家庭与年轻观众。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与者从骨架搭建开始,亲手缠绕纸藤、点缀装饰,一步步将材料变为一盏盏流光溢彩的中秋灯笼。

“我要做这个‘中秋转转花灯’!”“哇,这个颜色真美,我想做这个‘紫莲花’!”活动现场,一对兄妹争相挑选自己心仪的花灯材料,迫不及待地制作起来。另一边,已经“大功告成”的观众高兴地捧着灯笼合拍照留念:“我要把这盏灯挂在我的书桌前,它是我自己做的,特别有意义。”

现场不少家长也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更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到传统工艺的匠心与美感。

“中秋不只吃月饼,更要品文化。”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此次双活动设计,旨在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出书本、走进生活,让观众在猜谜与手作中,自然建立起与历史的联结。

活动现场,灯谜区的静谧思考与灯笼区的温馨协作相映成趣,既有知识的碰撞,也有情感的流动。这个中秋,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考古博物馆不仅是陈列历史的场所,更成为一座连接古今、温暖心灵的节日空间,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观众,都成为文化传承的见证者与续写者。

正观新闻记者 左丽慧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