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国庆假期,要说最火的草根“网红”,恐怕非“鸡排哥”莫属。他镜头里的一言一行,似乎都自带热搜潜力。
某种意义上,“鸡排哥”的偶然走红也是人心所向,他金句频出却又不事张扬,风头正盛却又难得清醒,可谓一股被流量砸中的“清流”。然而,早在假期到来之前,就有许多网友开始担心,在泼天的流量面前,“鸡排哥”的“控场能力”还够用吗?
这份担心源于太多的前车之鉴。流量本身并无好坏,但去不去接、用什么姿势接,绝非无关宏旨。人们太熟悉互联网造神的故事,以至于“保护好鸡排哥”成了真正关心他的人的本能反应。当一位“情绪价值拉满”的草根“网红”被推至台前,当“一个人带火一座城”的叙事越发平常,而且又火得那么“恰逢其时”,“鸡排哥”们在互联网上的每一帧,便不再是只为自己代言,而是被绑定、被围观、被迅速景观化。显然,这意味着巨大的压力。
遗憾的是,这些担心正在应验。先是有网友反映,“鸡排哥”累出了“痛苦面具”,失去了“情绪价值”;很快,“冒牌鸡排哥”出现了,还有人冒充他的父亲和岳父;他颇为无奈地满足不合理的合影要求,“被按在墙角一点空气都没有,我要窒息了”;人红是非多,“身家千万”“有五套房”的谣言也来了;更离谱的是,还有人将“鸡排哥”排队号码150元转卖……这些让那块只卖6元的鸡排变味的做法,归结起来都是得了“流量病”。
从“鸡排哥”的困境中,不难窥见流量的悖论。一方面,他如此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因为扑面而来的“活人感”、没有台本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过分的消费和围观又将他异化为消费符号,一种为了满足“文本表演”的社交货币,一种值得警惕的集体无意识。好在,聚光灯下的“鸡排哥”人设依然坚挺。他很明确地向记者表示,自己二十年来都靠双手生活,过着寻常且循规蹈矩的生活,目前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可如果他不再选择委屈自己,不再那么有求必应,会不会有人指责他“飘了”呢?
依笔者看来,过分强调情绪价值,不是什么好风向。情绪价值不是单向、毫无节制的索取,而是双向的、将心比心的共鸣。“鸡排哥”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真诚、不做作的为人底色,在于普通劳动者身上那道耀眼的光。能够欣赏这些美好的品质就足够了,何必执念于“再近一点”,把打扰当热情?
将最近两则草根“网红”的新闻对照来看,道理会更加清楚——一个是因“一碗拉面3块钱,卖了15年不涨价”火遍全网的“拉面哥”,他喊话网友不要过度打扰“鸡排哥”,毕竟他自己就是过来人;一个是网红理发师晓华的店外已没了拥挤的人潮,爆火时曾3天只睡了1.5小时的她,如今可以在假期睡到自然醒。
说到底,流量总是一时的,细水长流才是真。它应当是克制的,不轻易被算法所定义;它应当是理性的,不轻易被情绪所裹挟;它应当是有意义的,是取之有度、用之有道的。
(原题为《从草根“网红”看流量理性》 来源 南方日报)
编辑:乔西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