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6周年。河南作为黄河战略的首提地,地理位置特殊,是黄河中下游治理的重中之重。省政府新闻办9月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推动战略实施有关情况。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4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GDP用水量较2019年分别下降23.5%、23.1%。持续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结构,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与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较2020年提升2.4和2.9个百分点,2024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532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总装机的51.4%,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铁路和水路货运占比分别达到4.5%、7.3%,分别较2021年提升0.3和0.4个百分点,实现经济发展“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提升。

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动能转换

坚持把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成投用,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智能医学研究设施落地建设,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入列,国家级创新平台基地达到38家。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累计分别突破1.3万家和2.9万家,是2020年的2.1倍、2.5倍,技术合同成交额1759亿元,比2020年翻两番以上。

沿黄区域合作交流持续深化

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以黄河干流为纽带,以毗邻地区为突破,纵深推进晋陕豫省际合作,三省联合举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座谈会,浩吉铁路、运三高速公路、黄河公铁两用桥相继建成通车,162项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深化鲁豫交流合作,印发实施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共同召开联席会议,济郑高铁、日兰高铁运营通车,郑州、济源、洛阳等11个市22个铁路站开通直达青岛港、日照港的铁海联运线路。截至目前,我省与陕西、山西、山东3省高速公路省际出入口达到20个。

高水平开放拓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推动内外一体联动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拓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拓展“四条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成功举办两届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区建成投用,中欧班列境外网络覆盖欧亚40个国家140余座城市;“数字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获批设立7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贸易链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通达,铁海直运线路累计开通4条,内河港口累计开通国内国际集装箱航线超过40条。

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筑牢黄河安澜屏障

2019年以来,我省持续推进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建设,为筑牢黄河安澜屏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南段)已基本完工,金堤河、伊洛河等重要支流及22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十四五”治理任务已基本完成,白龟山水库、金堤河柳屯闸等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相继实施,55条重点山洪沟完成防洪治理,流域防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开展桃花峪洪水控制工程重大专题研究,将新建小河口水库和陆浑水库、河口村水库防洪能力提升项目纳入《黄河流域防洪规划(2025—2035年)》,推动合河水利枢纽、盘石头水库扩容工程纳入国家“两重”项目清单。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强化预报、预警、预案、预演措施,科学精准调度水利工程,有效抗御了2021年黄河秋汛等多次洪水过程。

黄河干流水质连续5年达到Ⅱ类

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着力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黄河干流水质连续5年达到Ⅱ类,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上升到90%以上,劣V类水质断面稳定消除;今年1~8月,流域35个国控断面(实测33个,2个断流)中,Ⅰ至Ⅲ类水质断面30个,占90.9%。伊洛河(洛阳段)获评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郑州、开封、洛阳、鹤壁被纳入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与山西、陕西、山东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黄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域贯通,省内主要一级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全覆盖。

记者 侯爱敏



编辑:胡昆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