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至59.22%
河南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
“1+2+4+N”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9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河南省“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情况。
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河南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的55.43%增长到2024年的59.22%,全省新增城镇常住人口287万人,城市数量达38个,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了坚实支撑。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75万人
“十四五”以来,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决策部署,立足省情、遵循规律,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发展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补齐城镇化短板为基础,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放宽郑州中心城区落户条件,全省基本实现“零门槛”落户。据介绍,自我省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以来,累计制发居住证超580万张,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非户籍常住人口覆盖范围显著扩大。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十四五”以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75万人,提前实现500万人的规划目标。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871万人、1149万人、1134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基本医疗保险加快实现应保尽保。同时,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不断完善入学政策,推进实现新生入学报名“一网通办”,增加公办学位。截至2024年底,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23.68万人,随迁子女在校生93.7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58%,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94.13%。
户籍就业保障等多领域发力
顺应常住人口变动趋势,河南省动态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服务供给,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全省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487个、完成投资10918亿元,更新改造地下管网1.56万公里,新增供暖面积1亿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18.4平方米;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1万个、惠及群众174万户。打造了一批完整社区、美丽街区、活力片区,有力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河南建设。
统筹推进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十四五”以来,全省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74万户,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88.8万套,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9万套,开工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近1.4万套,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吸引集聚新市民、青年人创新创业,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活力。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累计建成73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域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缩小
在推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全省加快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障碍,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16缩小到2024年的1.97。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全省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硬化路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4%,行政村5G和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均达100%。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稳步建立,截至8月底,全省建成174个县域医共体,行政村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同时深化县域放权赋能、省直管县财政、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三项改革”,引导县域经济发展,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增强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据介绍,2024年河南全省102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分别达到3.73万亿元、6617万人,占全省比重分别达58.7%、67.6%,成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支撑。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
在优化城镇体系方面,我省坚持规模和质量双提升。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龙头,以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为带动,以郑州都市圈为抓手,以城镇协同区为支撑,“一主两副、一圈四区、多点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经济总量基本保持年均跨越千亿元台阶态势,2024年郑州经济首位度超23%,常住人口较2020年增长48.6万人。郑州都市圈发展能级加快提升,印发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和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生态、水利、能源等专项规划,郑开城际铁路贯通运营、125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双城通办”,“郑好办”牵手“汴捷办”“洛快办”“放新办”等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跨城云互通。2024年郑州都市圈以占全省15.6%的国土面积,集聚全省近30%的人口和近40%的经济总量,加快成为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沿阵地。豫西、豫南、豫东、豫北四大城镇协同区农业转移人口引聚容纳能力有效提升。
记者 孙雪苹
编辑: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