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原区三官庙街道三官庙社区收到一个妇联群众信访件。一位年轻女性向妇联求助,道出了自己深陷生活泥沼的困境:父亲离世后,她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求职路上屡屡碰壁;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她,因患有精神疾病时常被外界误解,甚至遭遇言语上的中伤,一度陷入“活着没有价值”的绝望深渊。尽管居住在父亲留下的无贷住房中,生活的重压仍让她感到窒息。

接到来访诉求后,社区妇联专干第一时间与她约定当面沟通。初见时,她低着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清。工作人员递上一杯温水,轻声安抚道:“别急,我们在这里,慢慢说。”渐渐地,她的话匣子打开了。原来,她曾接受过专业医疗干预,却因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和对病情的侥幸心理,私自停了药。2023年父亲病逝前,她长期承担照料责任,压抑的情绪如暗流涌动,加之社交圈狭窄,孤独感与日俱增,最终演变为心理与精神的双重困境。“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被世界遗忘了。”她低头说道。

工作人员意识到,这位姑娘的困境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心理、社会、家庭多重压力交织的结果,于是没有急于给出建议,而是先以共情打破隔阂:“你经历这么多痛苦,能踏出向外求助的这一步,已经很勇敢了。”这句话让对方愣了愣,随即眼眶泛红。

针对女子的实际情况,社区迅速启动“个性化帮扶方案”。妇联专干与她互加微信,并邀请她参与社区组织的读书会、手工坊等活动。“不用强迫自己融入,哪怕只是坐在角落里听听别人说话也好。”专干的话语温柔而坚定。同时,社区向她推荐了合作的精神卫生机构,详细解释了系统治疗的重要性,并主动提出陪同就诊。“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但我们会一直陪着你。”这句话让她紧绷的神经松了松。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她重拾生活信心的关键。得知她已入职某企业,社区提前介入,明确表示若遭遇欠薪或职场歧视,将协助通过劳动仲裁、法律援助等渠道维权;后续有职业培训或招聘会,也会第一时间推送信息,帮她拓宽就业选择。工作人员说:“哪怕暂时不稳定,我们也能帮你积累经验,慢慢找到方向。”

帮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长期跟踪的暖心工程。社区建立“妇联专干+社区网格员”定期回访制度,每周将通过微信或上门了解她的身心状态与生活需求。希望随着时间推移,她可以开始主动分享日常。

每一声求助都是信任的托付,每一份帮扶都是责任的践行。三官庙社区将持续完善“心理救助+社会支持”服务体系,用务实行动让困境中的居民感受到——他们从不孤单,也永远不会被放弃。

记者 董占卿 通讯员 郭婧怡


统筹:张改华
编辑:康迪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