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旅游客流疏导方面的一些积极做法赢得点赞,例如,江西婺源篁岭景区推出打卡点限时拍照措施;江西南昌针对游客吐槽八一广场打卡点被收费摄影师霸占,迅速作出相应处理,划分出游客专属区域,并实行限时拍照。
这些热门打卡点的管理实践,折射出当下国内旅游生态的一个典型现象:拍照打卡已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内容,而如何平衡商业拍摄与游客自拍、维护秩序与保障自由、提升效率与优化体验,正成为检验各地旅游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尺。
鹦鹉洲长江大桥下,多位摄影师正给游客拍照。长江日报记者樊友寒 摄
在社交媒体深度影响公众出游选择的时代,拍照打卡已从自发行为演变为一种具有仪式感的旅游必备项目。知名景区景点的某个角落、一道特色美食甚至是一面彩绘墙壁,都有可能因网络传播而走红,引发打卡热潮。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应对这种突发性、集中性的客流,而类似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少见。有限的公共资源被少数群体占用,不仅影响普通游客的体验,更关乎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
面对这一挑战,婺源篁岭和南昌八一广场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它们共同体现了三个关键管理原则:时间精细化、空间合理化和规则人性化。计时拍照可以让每位游客在预期时间内获得拍照机会,显著减少排队焦虑和潜在冲突。而划分专属区域则有助于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既保障普通游客的权益,又兼顾商业拍摄的合理需求。
值得肯定的是,这些措施并非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是通过精细设计实现多方平衡。这种既保证效率又充满温情的做法,正是现代旅游管理所应该追求的境界。
任何管理措施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游客的认同与配合。在“打卡文化”普及的今天,游客追求的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照片背后的体验感和满足感。游客既是管理对象,也是管理的参与者。过于严格的管理虽能保障秩序,却可能抑制商业活力;过于宽松的管理则容易导致资源挤占和体验感下降。理想的管理应当在确保公平的前提下,保留足够的灵活性和人文关怀。比如,对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可适当放宽时间限制,非高峰时段可灵活调整规则,这些细节恰恰最能体现管理者的智慧。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拍照打卡现象及其管理探索反映了国内旅游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的必然趋势。随着国民旅游经验的日益丰富,简单的观光已难以满足游客需求,体验式、沉浸式、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主流。这就要求旅游管理超越传统的安全、卫生等基础层面,向体验设计、流量分配、矛盾调解等更高层次拓展。管理部门需要转变角色,从被动应对者变为主动设计者,科学规划拍摄点位,合理引导客流分布,进而做到未雨绸缪。
为进一步提升景区景点等拍照打卡管理效能和游客体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优化时间管理,在热门打卡点推行智能预约系统,通过手机应用程序预约时间段,减少现场等待;二是实施空间动态管理,根据客流变化灵活调整商拍和自拍区域比例;三是建立摄影师持证备案制度,规范商业拍摄行为;四是加强游客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培养换位思考的打卡心态,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在拍照打卡成为现代旅游仪式的今天,热门景区景点管理方不仅是风景的呈现者,更是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和游客体验的设计者。寻找商拍与自拍的平衡点,保障每位游客的权益,营造有序又温情的旅游环境,这既是管理者的责任,也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我们在每一处心仪的打卡点按下快门时,定格的不仅是美丽风景,更应是一段愉快而有尊严的旅行记忆。这一切,既需要智慧管理的支撑,也需要游客的共同守护。
(作者 战冬梅 来源 中国旅游报)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