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强化省会金融工作合作”新闻发布会,通报《郑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关于加强合作 共同做好省会金融工作 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备忘录》印发的相关背景及重要意义。

郑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张霄牧介绍,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和金融总量在全省首位度高,肩负着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任,金融业作为郑州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发挥了对省会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郑州市人民政府与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联合印发合作备忘录,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框架,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郑州金融业现状:规模大、影响力高、竞争力强

正观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郑州全市拥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421家,银证保法人金融机构29家,地方金融组织总数131家,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

2024年郑州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完成1421.3亿元,占GDP比重9.8%;2025年二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完成782.9亿元、占GDP的10.7%,同比增长4.3%,高于全国、全省0.2、1.5个百分点。综合竞争力在28个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中排名第9位。

“五篇大文章”形成合力,全面推进郑州金融业繁荣发展

截至2025年7月末,全市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48万亿元和4.2万亿元,占全省的30%和45%,存、贷款余额在全国36个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及直辖市中分别排第14、12位。郑州市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合力推进。

其中,科技金融方面,郑州市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企业7765家,贷款余额2656.8亿元,同比增长8.9%。

绿色金融方面,绿色贷款余额4920.7亿元,较年初增加647.8亿元。

普惠金融方面,综合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上半年,郑州市累计使用支农支小再贷款234亿元,同比多用85.2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038.1亿元,同比增长9.8%。

养老金融方面,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快速落地,金融对养老产业的精准供给能力有效提升。

数字金融方面,金融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力度加大,数实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吸引国内2200亿元结算资金,郑州金融名片越来越亮

据介绍,郑州商品交易所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截至7月末,期货期权品种累计达47个,成交量、成交额分别占全国期货市场份额的34.77%和12.72%,成交量和上市品种分别居国内同类期货交易所均为第1位。带动107家期货机构入驻郑州,吸引国内2200亿元结算资金在郑州沉淀。

“郑好融”平台已在人民银行完成企业征信机构备案,发挥线上“郑好融”平台功能,设立规模5亿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落地“N”个线下金融服务港湾,打造“1+1+N”普惠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平台注册用户突破110万户,117家金融机构入驻,发布金融产品231款,授信规模突破872亿元。

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尹清伟在发布会上介绍,经前期充分沟通协商,郑州市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拟定了一系列合作事项,包括共同推动货币信贷政策在郑州市传导落实、共同在郑州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共同推动郑州市跨境金融改革创新、共同优化郑州市金融领域营商环境、做好郑州市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共同提升郑州市县域金融服务水平等6大方面,以促进金融宏观调控和管理政策更好地在郑州市贯彻落实,增强省会城市金融竞争力、引领全省金融高质量发展。


统筹:石闯
编辑:程子鑫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