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气象台消息:10日夜里至11日我市有大范围降水过程。面对即将到来的强降雨天气,经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紧扣“全周期管理”核心,以“人防+技防+物防”协同作战为抓手,提前部署四大关键举措,从隐患排查到应急响应、从雨中处置到雨后恢复,全方位织密防汛安全网络,全力守护城市安全与市民出行平安。
前置“人防+物防”,筑牢应急备战网
1800人应急队伍全域值守。统筹整合执法、市政、环卫、园林及市场化服务外包公司力量,组建1800余人的防汛应急队伍,细分5支专业应急分队,实现全员下沉一线、巡查待命。针对经南三路与东三环交叉口等26处历史积水点、桥涵及学校周边重点区域,严格落实“定岗、定人、定责”机制,设立固定值守岗,明确“5分钟响应、10分钟到位”处置标准,确保降雨伊始即可第一时间投入抢险。
硬核设备与物资精准前置。依托城区“1+5”防汛体系,将19台移动抽水泵精准部署至核心积水点,同步预置20台铲车、10辆后八轮货车及7台路灯车,随时待命支援。降雨期间,120台大型环卫车、50台小型冲洗车实行“双司机”轮值制度,保障设备“拉得出、用得上、运转畅”。物资储备方面,新增编织袋3000条、警示标识200余个及2000余件防汛物资,建立“台账式管理、就近化调配”机制,实现应急物资“随调随到、按需补给”。
深化隐患排查,筑牢风险防控网
通过“全域排查+回头看”双轨工作机制,全面整治防汛薄弱环节。累计完成45处隐患整治,包括加装收水井20余套、清淤管网2.5公里、清理垃圾及淤泥1.9万立方米;“回头看”阶段重点整改3处排水设施损坏、8处雨水篦子堵塞问题,二次排查主城区45条雨水管网、230余个窨井盖,修复松动井盖15个、疏通堵塞点9处,从源头消除积水、坠井等安全隐患。
科技赋能处置,筑牢应急响应网
智慧预警实现“科学指挥”。依托数字城管平台、城市内涝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等技防手段,对城区重点部位雨情、水情进行实时监测、自动预警,为防汛指挥提供精准数据支撑;联合交警、市政等部门严格执行“值守—封堵—抽排—救援—除险”五步法闭环流程,凝聚跨部门防汛合力。
“泵站+移动”提升排水效率。针对航海路东三环等易涝区域,汛期前建成总排水量8000立方米的临时雨水泵站,同步完成4座市政泵站检修调试,降雨期间满负荷运行并动态调整功率;在列子小学、经开实验学校等敏感区域增配移动抽水泵,通过“班组式抽排+实时清掏”组合措施,确保排水效率最大化,严防校园及周边积水。
突发险情“快速处置”。建立路面塌方“24小时应急处置、72小时恢复通行”快速响应链,调用铲车、货车实施临时支护的同时,同步制定修复方案;针对窨井盖缺失问题,实行“即缺即补”机制,值守人员1小时内完成补装并全程监管,杜绝坠落风险。此外,严格落实防触电、防倒伏安全措施,对桥梁、地下通道等易涝点实施“水位监测+动态管控”,必要时联合交警部门采取断行措施,保障通行安全。
雨后闭环管理,筑牢成效巩固网
降雨结束后,立即启动“三措并举”工作机制:一是全域推进环境恢复,通过积水抽排、设施复位、环卫保洁等措施,24小时内恢复城市正常秩序;二是开展专项复盘总结,针对本轮降雨暴露的问题优化应急流程,形成“发现-整改-提升”闭环管理;三是动态补充防汛物资,结合实战消耗情况更新设备储备,持续强化应急保障能力。
温馨提示:经开区城管致广大市民
请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预警信息,合理调整出行计划;降雨期间尽量避开临时建筑物、广告牌、大树、铁塔等区域,不靠近或触碰倒伏电线;遇路面积水切勿冒险涉水,尤其是立交桥下、下穿隧道等易涝点,需服从现场工作人员指引绕行;远离河道、窨井等危险区域,切实保障自身及家人安全。
记者 谢鹏飞 通讯员 侯珂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李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