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时值夏秋之交,气温渐凉,正是食用菌秋季栽培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由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农业农村部农业微生物酶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风芹教授带队,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戚元成教授、李亚楠博士以及林学院桑玉强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赴濮阳市多家食用菌企业开展技术指导与帮扶活动。专家组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把脉问诊”,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运营效能。
专家团队在濮阳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技术指导
在科技特派员对接企业濮阳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时,郭克勇厂长向专家团队介绍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产业布局与未来规划,并陪同考察了杏鲍菇和白玉菇的工厂化生产线。王风芹教授细致调研了从基质配比、液体菌种制备、自动化接种、养菌环境调控到出菇管理的全流程,针对关键技术环节提出多项建议:一是木屑需充分预湿并适度发酵,以降低菌袋微孔发生概率;二是液体菌种使用前须经镜检与平板培养,确保无污染后再使用;三是定期对接种设备消毒,以防杂菌污染;四是养菌期间严格控制温度,防止高温“烧菌”;五是出菇阶段应协调温、光、气、湿等环境因子,采用水雾加湿,避免将水直接喷淋在菇体上。
专家团队考察濮阳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生产线
在随后的座谈中,王风芹教授展示了团队研发的杏鲍菇肉肠等深加工产品,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受到企业人员好评,大家一致认为这些产品的开发为杏鲍菇及金针菇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开辟了新路径。针对海鲜菇养菌周期过长的问题,李亚楠博士分享了利用红光调控平菇生长的研究成果,建议企业尝试通过红光干预缩短养菌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戚元成教授则从分子层面阐释了蓝光对子实体发育的调控机制,解答了企业在补光技术中的应用疑惑。谢天根董事长对专家团队的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并安排技术部门尽快落实相关建议。双方还就菌渣高值化利用与人才联合培养达成合作意向。
专家团队就海鲜菇栽培技术与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开展深入交流
针对清丰昕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威提出的大球盖菇袋栽污染率偏高的问题,王风芹教授借鉴平菇半熟料栽培经验,建议采用“适度发酵+短时灭菌+开放接种”,在保证成功率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针对金耳栽培过程中子实体污染问题,她强调应避免直接向子实体喷水,喷水后要加强通风,以优化生长环境。企业方对此深表认可,并邀请专家定期指导。
专家团队在清丰昕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
河南丰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茶树菇栽培基地和“南菇北移”典范企业,公司负责人范森淼是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4年第2期学员。王风芹教授作为“头雁”导师带队赴丰蕈生物进行了回访。回访期间,专家们考察了茶树菇栽培基地与银耳羹加工生产线,并就生产工艺改进和新产品研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范森淼董事长对专家团队的指导表示感谢,同时特别感谢由河南农业大学提供的系统培训,在河南农业大学的学习显著提升了其专业素养和企业管理水平。
专家团队在河南丰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头雁学员进行回访
最后一站,专家团队赴清丰县弘丰源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指导了液体菌种生产技术。针对菌丝球偏大等问题,李亚楠博士建议通过优化通气与搅拌参数来进行解决。双方还探讨了羊肚菌重茬栽培难题,专家提出可通过焖棚、水淹等方式处理土壤,并调整营养包配方与用量,以提升栽培效益。
专家团队在清丰县弘丰源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指导液体菌种生产
本次科技服务系统梳理并回应了濮阳市食用菌产业在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后加工等多环节的迫切需求。王风芹教授表示,团队将持续跟踪技术应用成效,深化“产——学——研”合作,以科技赋能助推区域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与高质量发展。(王风芹)
统筹:刘国红
编辑:薛梅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