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缕带着香气的炊烟,从古老胡同飘向现代都市。商都美食不仅见证着郑州人的生活情调,更是无数游子乡愁的起点。

9月7日下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以《食话商都:郑州巷陌里的烟火人情》为主题,与读者分享了她对郑州美食与文化的独特感悟。开讲前夕,乔叶接受正观新闻记者专访,娓娓道来她与郑州美食的故事,以及食物如何滋养她的文学创作。


舌尖上的滋养:美食与文学创作相融

"我已经在郑州工作生活了20年,每天都在吃饭。"乔叶开场便以亲切的口吻谈起与郑州美食的渊源。她坦言,郑州的美食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这种天长日久的浸润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浸润不可避免,我通过饮食了解了许多文化层面的知识。"乔叶表示,美食主题自然体现在她的多部作品中。在散文集《关于个人》中,有许多篇章涉及郑州的饮食;《活得明白的人》写到了吃大鲤鱼的故事;《双城记》描述了郑州的情况;《头条故事》讲述的是郑州的故事;而长篇小说《藏珠记》则集中描述了河南美食,尤其是在郑州。

味蕾间的传承:历史与现代的交织 

乔叶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小人物与大时代,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她认为,与其说是美味吸引人,不如说是与美味相关的人更让人难忘。 

"在《藏珠记》的《厨师课》章节中,我写到了与许多厨师的交流。"乔叶说,因为喜欢吃,所以对食物背后的文化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粥一饭背后可能都有历史,我想了解它的历史背景。"

谈及商代都城遗址承载的文明对当地饮食文化的潜在影响,乔叶认为这种影响源远流长且生生不息。"远古时期,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知道如何从野兽的骨头中熬制汤,这可能就是最早的高汤。"乔叶说,虽然锅具和燃料发生了变化,但从大自然中获取信息的方法至今仍在沿用,"我认为这非常神奇并且有趣。"

美食彰显品格:中原文化的包容之道

在乔叶看来,郑州美食与郑州人的性格、城市精神有着密切关联。"所谓的郑州人实际是中原人,即河南人。这种性格非常要强。"

她以烩菜、烩面和胡辣汤为例指出,这些都是非常融合的美食。"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精进,原本朴素的百姓食物逐渐演变为更加精致的美食,最终成为大家口耳相传的名片式美食。"

乔叶认为,这些美食的共同特点是"特别融合",体现了中庸之道。"这并非庸俗的定位,而是一种理想指标——容纳与平衡,展现了极大的包容性。这可能是中原文化和中原人的特质。"

品味中的感悟:让美食成为文化载体

对于郑州的年轻一代如何通过美食了解和传承商都历史文化,乔叶建议:"美食不仅是美食,我希望表达更深层的含义。"

她希望年轻人在食用美食时稍作停顿,让味蕾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寻找其中的历史勾连。"它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食物,更是精神层面的食物。深藏着精神和文化宝藏,这将使我们的用餐体验更加丰富。"

专访中,乔叶以温婉而富有洞察力的讲述,将郑州的饮食文化与城市记忆娓娓道来,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商都的街巷深处,品味美食背后的人间至味,感受这座城市关于传承、变迁与人间温情的点点滴滴。

(正观新闻记者 魏泽斌)


统筹:王绍禹
编辑:彭茜雅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