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年,承办国际赛事、全国综合(或单项)赛事20次以上,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200场次以上,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600亿元……市政府办公室近日印发《郑州市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未来3年,郑州市将以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优化和资源要素整合为抓手,全面激发体育消费潜力,壮大赛事经济规模,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全民健康水平提升。

到2027年

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600亿元

“终于等到郑马官宣了!盼了好久。”“赶紧报名,这场家门口的马拉松可不能错过。”近日,备受关注的2025郑州马拉松官宣,赛事将于11月9日在郑东新区CBD如意湖畔鸣枪起跑。目前赛事报名通道已正式开启,众多跑友纷纷报名。

作为中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之一,“郑马”此前已成功举办4届,凭借专业的竞赛组织、独具中原特色的赛事文化、贴心的跑者服务,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业界口碑,也赢得了众多跑友的广泛赞誉。

据了解,除郑马外,近年来,郑州市主动对接、落地了包括WTA郑州网球公开赛、F1H2O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郑州大奖赛、国际乒联总决赛、现代五项世界锦标赛和激光跑世界锦标赛等多个国际、国内重大高水平赛事,不仅激发了城市活力,更是带动了体育消费的全面升级。

此次出台的《方案》旨在以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为契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优化、资源要素整合,进一步激发体育消费潜力、壮大赛事经济规模,打造具有郑州特色与示范效应的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发展模式,助力郑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全民健康水平提升。

《方案》明确了到2027年的发展目标:力争承办国际赛事、全国综合(或单项)赛事20次以上;重点围绕发展迅速、群众基础较好的项目,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200场次以上;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便利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2%;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600亿元,人均体育服务性消费达到2200元,赛事经济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大维度发力

构建体育经济发展新格局

在赛事体系构建方面,郑州市将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体育总局各项目运动管理中心(各体育协会)等部门,建立重大赛事“一赛一议”机制,引进国际级、国家级赛事;着力打造“动起来·‘郑’精彩”为主题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做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马拉松赛、黄河168超级挑战赛、“健郑球王”郑州乒乓球精英大奖赛等品牌赛事的运营与推广。同时,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以“奔跑吧·少年”为主题定期举办全市综合性运动会、学生(青少年)运动会和单项比赛。

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编制出台《郑州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年)》,利用城市公园、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举步可就”的体育设施;着力推动高标准体育场馆建设,鼓励大型体育场馆开发体育会展、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消费服务综合体;推行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委托管理和社会化运营机制。

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支持传统体育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职业俱乐部等体育运营企业打造体育赛事品牌。加大对“小升规”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升规入统,加强服务引导,强化激励奖补,按规定落实国家相关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在特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依托登封少林武术与民间传统武术的深厚底蕴,全面升级武术产业能级。以登封市为轴心,培育1家至2家具备世界一流水准的武术教育集团,打造全球功夫教育标杆;创新“少林武术+足球”融合路径,推出特色鲜明的“少林足球”品牌;持续放大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国际影响力,激活武术文化动能;延伸产业链条,丰富武术展演、武术旅游等多元业态,构建全场景、“沉浸式”功夫体验生态圈。

在创新拓展消费场景方面,依托郑州城镇特色服务节点和城市社区健身圈,创新布局体育消费产品。以城镇规划体系为依托,以商业综合体、中央商务区等为载体,结合二七商圈、龙湖金融岛、郑州东站、奥体中心等核心商圈,精心打造“集聚式、街区式、分布式”相兼顾的“十五分钟”体育消费生活圈,建立文旅体商联动机制,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进商圈、体育主题购物节、体育消费嘉年华、体育消费券发放等促消费活动,拓展消费增长空间。

市场监管统计监测方面,建立健全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统计监测体系,进一步做好体育赛事项目库建设、体育消费常态化调查统计等工作,推动开展体育产业重点行业监测、运动项目产业数据监测等工作,形成统计制度化、常态化、信息化的工作机制。定期发布体育消费指数与赛事经济评估报告,推动服务质量提升与消费产品创新升级。适时发布体育市场和体育企业产品供给需求机会清单,提供体育投资优质公共信息服务。

郑州日报记者 董艳竹


统筹:王绍禹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