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全国第二届“大国工匠”、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浮雕传拓技艺传承人李仁清走进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带领观众系统认知拓片的多元形态,并深度解析传拓技艺的核心命脉。

在活动间隙,李仁清老师接受了正观新闻记者的专访,分享他几十年传拓生涯的点点滴滴。从工具改良到野外拓印的艰辛,从文物抢救到技艺传承,这位非遗传承人言语间流露出对传拓技艺深沉的爱与责任。

技艺差异与工具奥秘

记者:高浮雕传拓与传统平面传拓的核心差异是什么?

李仁清:传统平面传拓是二维的,而高浮雕传拓是立体的。照相技术无法完全呈现文物的立体感和细节,但我们传拓能够按照文物本身的凹凸起伏,通过拓包一点点上墨,将三维艺术呈现在二维纸上。

我们每拓一块都会进行仔细勘察,按照文物本身的形态直接摁上去,这样能够最真实地采集到文物的原始信息。

记者:传拓所用的工具都有哪些?能否分享一个改良工具背后的小故事?

李仁清:传拓工具并非越复杂越好。我们传统的拓包,早期大多是小米、锯末这类东西。但现在我们都改良为用羊毛毡,剪成一圈一圈的缩小版,然后根据体型不同的文物选择合适的拓包。

这样做的原因是每个人手型不同,抓握感也不一样。改良后的拓包手感更舒适,使用起来更加顺手,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而且力度也能掌握得更加精准,不会损伤文物。

拓印抢救困难重重

记者:在处理复杂浮雕纹饰(如商都遗址纹饰)时,最常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李仁清:最大的挑战在于上纸和揭取。比如说我们把一整张纸闷湿以后,敷在这个立体造像的表面上,凹凸不平的表面的附着力就比平面少得多。所以说在上纸的过程中,困难很大,因为宣纸湿了后很容易破损。我们通过对水分和力量的精准掌控来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揭取的时候要注意立体物间的起伏关系。早期我们去考古现场临摹一些造像,不像现在的三维扫描那么简单。我们都是手工一点一点量出来,然后根据考古测绘老师的指导,对这些造型进行裁切粘接。整个裁切过程需要左右或者上下交替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后期拓片图像的完整性。

记者:您亲历过哪些因战争、风化而濒临消失的文物?哪一次拓印抢救让您最印象深刻?

李仁清:可以说是每一次吧。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去过很多偏远地区拓印。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就靠两条腿步行往各个地点去跑。

出去做拓印的时候,不仅仅是人要去,还要带着拓印工具,还要背着帐篷、炊具,每次上山走几十公里,一次要带上百斤的东西。那个时候做每一处拓印都是很艰辛的,也很难忘却。

至于文物本身,它们的风化破坏是很令人痛心的。现在无论是空气污染还是酸雨,对石刻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石刻最怕的是酸碱腐蚀。对于已经有残缺的文物,我们拓印时尽所有努力、最大限度按照原样进行拓取,尽可能从痕迹中体现历史的变迁。后代人看到这些拓片,就知道这个时代的文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一种历史记录,这个信息很重要。

敲开拓印这扇门

记者:您认为年轻人学习传拓最难跨越的障碍是什么?该如何让古老技艺“圈粉”新生代?

李仁清:年轻人学习传拓最难的可能是需要耐心和专注力。我们在培养孩子时也会反复强调“工匠精神”,这既是传承非遗技艺,又可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助力非遗保护意识在年轻群体中普及。

记者:对想接触传拓的普通人,有什么入门建议?

李仁清:关键是要对工具熟悉,初学者可以在家里做一些小物件,入门还是很快的,对墨色浓淡的掌握需要一段时间。

我们鼓励大家先去参观,然后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实物练习,这样可以找到手感。多动手多动脑是非常重要的,实践出真知。


统筹:王绍禹
编辑:魏泽斌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