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荥阳市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科门诊外,常有孕妇悄然张望。她们的目光,常常越过冰冷的叫号屏,落在那位总是先暖热双手,再将掌心轻轻覆上她们肚皮的身影上。从1995年初披白衣,到如今鬓染霜华,马界这个名字,已在荥阳妇幼回响了30年。她将“细心、耐心、责任心”七字箴言,一寸寸焐成了掌心恒久的37℃暖流。
暖手暖心:手比仪器准,提升幸福刻度
2002年寒冬,门诊尚无彩超。马界医生习惯将听诊器揣入怀中,用心跳的温度暖至微烫,才轻轻贴上隆起的腹壁。面对疑问,她的回答朴素而深刻:“冷的不仅是机器,还有面对未知的恐慌。”
一位孕妇攥紧产检册,指尖微颤,唇色发白——指标明明无恙。马界医生留她至最后,终于听到那句压了三天的低语:“丈夫走了,夜太长,我怕……”马界医生将写有号码的纸条放入她掌心:“凌晨两点,也可以打给我。”分娩时,马界医生在产房守候9小时,婴儿啼哭初响,她的眼眶先红了。后来,那孩子总爱扑进她怀里,响亮地喊“医生妈妈”。
为练就“手感”直达“心感”,她在旧模型上标记触点,回家让爱人塞枕头扮“孕妇”反复练习。日积月累,她估体重、辨胎位精准如神,被孕妈妈们亲昵唤作“马一摸”——摸的是位置,更是人心。抽屉里珍藏着一张泛黄的新生儿脚印拓片,背面字迹清晰:“您的手比仪器准,因为里面跳动着心。”
化专为常:让健康在土壤里扎根
“健康如种庄稼,莫等苗蔫才浇水。”门诊繁忙如织,马界医生硬是辟出一方天地,挂起“准妈妈课堂”的牌子。没有现成教材,她把艰深的《指南》揉碎成朗朗上口的“土味口诀”;讲解“碳水化合物”,她举起冬瓜和饭碗:“一掌冬瓜三百克,一拳头饭刚够量。”一堂20分钟的糖尿病课,让20多位紧锁眉头的孕妇豁然展颜。后来,有产妇特意带来自家种的红薯:“马主任,按您的‘杂粮替换法’种的,比白馒头强!”
知识不能囿于诊室。她带领团队走向村头广场、社区角落。快板声起,小品《老王家的孕事》演到哪,掌声笑声就涌到哪。蹲墙根抽烟的老汉看完,掐灭烟头嚷道:“走!这就带儿媳妇去荥阳妇幼!”
数据无声作证:孕妇学校的学员,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下降18%,剖宫产率降低12%。2015年,这方小天地荣获“全国示范孕妇学校”;400多名从这里走出的学员,将“马式”温暖播撒至全国20余省。外省同行来访,目睹孕妇们自觉排队接受规范产检,无不感慨:“你们的健康科普,是真的种进人心里了!”
星火燎原:当温暖长成森林
“马主任,又有锦旗到啦!”三胞胎妈妈抱着孩子,专程从20公里外赶来:“快摸摸,孩子们都一岁啦!就想让您看看。”照片背面,一行字暖如晒过的棉被:“谢谢您,把三颗小小的心跳,平安护送到人间。”
一位失独母亲,怀抱着来之不易的“晚来子”,在诊室外守候一下午,只为亲口对马界医生道一声谢:“这辈子第一次觉得老天有眼,是让我遇见了您。”
她带领的团队屡获“河南省五一巾帼标兵岗”,锦旗挂满墙壁。然而最令她欣慰的瞬间,是听见年轻医生对孕妇轻声说:“有事微信我,半夜也回。”那一刻,她仿佛看见30年前那个将听诊器焐在胸口、柔声安慰“别怕,我在”的自己。
30年,胎心多普勒已更新四代,她始终用掌心的温度焐热每一位母亲的心。“产科医生的使命,不在于治愈多少疾病,而在于让每一位母亲,都能微笑着迎接新生命的初啼。”
夜色渐深,诊室灯下,她仍在细细翻阅病历。灯光将她的身影温柔拉长,宛如一条铺向黎明的路,沿途缀满星光般的希望。三十载光阴在她指间沉淀,化作温润的灯油,每一滴,都辉映着新生的喜悦与人间至暖。
记者 姚辉常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