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四篇章:郑之地 

马渡:大河之畔的心灵渡口

很多地名背后,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北宋末年,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骑泥马飞渡黄河,从此,蜿蜒于郑州东北的黄河岸边就有了一个叫作“马渡”的村庄。

历史上,这里曾是黄河古渡口,是连接开封洛阳、沟通黄河南北的货运码头,曾经商贾云集、舳舻相接。

如今,刘江黄河大桥“一桥飞架南北”,日暮下的黄河“长河落日圆”,绿意参差的旷野上“暖暖远人村”,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传奇的民间故事让这里成为无数都市人向往的“诗酒田园”。

与沿黄文旅深度融合,马渡成为很多人向往的村庄

向往的村庄

黄河在郑州北部铺展开千里沃野,从巩义的河洛汇流,到荥阳桃花峪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再到中牟“官渡之战”古战场,遗址遗存和历史传说如璀璨星河,点缀于黄河两岸。

马渡便是其中一颗熠熠闪光的珍珠。有序林立的庭院镶嵌在绿意盎然的田野之中,花木参差的道路连接着东南西北,尤其是每家每户两层小楼带院子的居所,是多少人向往的生活?

小楼室内外两套楼梯,若一家人居住,室内楼梯直通二楼,若租给民宿,外部楼梯和二楼自成一体,形成两个同楼却互不干扰的空间,既可自住又可租赁。

尤其是那个可以仰望星空的院子,一方桌子,几把椅子,十几株颜色各异、肆意生长的花,推开门,烟火喧嚣声声入耳;闭上门,天地清幽万籁俱寂。

马渡是个行政村,下辖马渡、郭当口、小庄3个自然村,2008年,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以超前的眼光设计了发展沿黄民宿、近郊游的庭院。

20世纪80、90年代,马渡是郑州周边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曾是村庄美丽的风景,养殖的黄河大鲤鱼是附近居民款待亲友的美味佳肴。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宁,天下平。”从大禹治水开始,“天上来”的黄河在两岸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治水智慧。

距离村庄不远,就是治理黄河的千年答卷:马渡险工。

“险工”是指在临河的堤段上修筑丁坝、垛和护岸等保护堤防的工程。“呼风唤雨卷波澜,一路高歌多少难。自古险工在黄河,河底高悬急转弯。”这首诗,便是对黄河险工最形象的描述。

马渡险工始建于1722年,是黄河郑州河段修建最早的一处险工,工程全长3864米,现有坝、垛、护岸100道。

1994年7月,马渡险工26坝下护进行改建施工,该工程根石以下采用砼铰链式模袋沉排新型结构进行施工,这在黄河历史上还是首次使用。

2005年,惠金河务局对马渡险工工程的87道坝进行了改建和加固,有效地控制了河势,确保了黄河安澜。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春风吹拂下,郑州市沿黄生态廊道工程开工建设,马渡险工迭代为花园式观河驿站,4800平方米的观河驿站,既有视野空阔的观河平台,也有休憩停留点,观河广场的黄河文化雕塑小品,微缩着浩荡大河的历史变迁和奔流不息的文明篇章。

升级改造后的马渡险工,集防洪、生态、文化、观赏为一体,成为吸引游客打卡的“金名片”,也写就“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的幸福诗篇。

讲述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九曲黄河流淌过金水区兴达路街道马渡村、黄岗庙、来童寨3个村庄,留下了6.9公里的秀美风光,3个村庄也开始了各自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马渡村,“科创小镇”2.0升级版,打造观赏黄河生态之美、体验农耕乡愁、参与创新创业的新目的地。

来童寨村,定位“休闲康养小镇”,打造以中医文化、药膳、太极养生等为主的休闲康养基地;已引入来童客寨幸福湾民宿,成为郑州北部的沿黄打卡地。

黄岗庙村,聚焦“非遗文化特色小镇”,新建的大志影视基地首期1万平方米近50个室内实景,吸引全国各地的剧组前来开拍。

“既要一条主线串珠成链,又要各有特色熠熠发光。”金水区兴达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果你在这个秋天来马渡,可以体验以黄河采摘为主题的设施农业,摘下时光的馈赠;可以徜徉于中原景观“乡村会客厅”,沉浸式体验亲子游、婚庆游等游玩综合体;也可以探险潘多拉森林动物王国,与大自然来一场零距离互动体验。

当然,你也可以一把椅、一壶茶、一个人,临水而坐,听风掠过大地的天籁之音,看长河落日天堑变通途的风云变幻。

郑州日报记者 王战龙 文 白韬 图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