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西北老农张以芳,把古诗词、侠客演活了。
不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古诗句,还是《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张以芳都能从容出演,还因此收获了知名导演徐克的点赞。
作为甘肃兰州永登县的一位普通农民,身着黑色夹克或夏季红色背心、笑容憨厚灿烂,已经成为张以芳短视频中的标志性开头。两手一挥,他便摇身一变,成为久经沙场的戍边老将、或是快意洒脱的诗仙李白,下个视频画风一变,他又成为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网友直呼“课本里的人物走出来了!”
张以芳在互联网更为人熟知的是“三喜爷爷”这个身份,2021年,作为影视从业者的儿子张建宗和父亲张以芳闲来无事,便共同以仿拍一些视频为乐,由于自己小名叫“三喜娃”,便给账号取名“三喜爷爷”,父子俩看到一条侠客风的视频数据还不错,很受鼓舞,便继续尝试各种风格的视频。这一拍,便坚持了5年,武侠、怀旧、电影翻拍等风格,爷俩都敢于尝试,且很多作品一经发布,便是百万、甚至千万播放量的“爆款”。
从第一条夏天吃西瓜的视频到如今的翻拍100首古诗词系列,“三喜爷爷”全网粉丝已近500万,这位西北老农没想到,年近古稀的他还能过把功夫瘾,实现自己的武侠梦,同时还传播了古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
“我父亲就是一个普通的西北老农,他并不需要多么刻意的表演,比如拍边塞诗题材,他往那一站,沧桑感就出来了。”张建宗直言,爷俩拍视频,没有严苛的要求,没有刻意的剧本,也没有专业的训练,“我们从不勉强,我父亲有事做了,他很开心,又宣传了传统文化,这就够了。”
这对父子如何将传统文化拍出新意?又如何平衡兴趣与父亲的高龄?近日,正观新闻记者对话三喜爷爷的儿子、幕后制作人张建宗,听他讲述父亲镜头内外的故事。
父子二人
兴趣使然踏上走红之路
“演技是土地的馈赠”
正观新闻:“三喜爷爷”这个账号是怎么做大的?是专门策划做传统文化内容吗?
张建宗:说实话,真不是啥专业团队运作,更不是一开始就瞄准了传统文化。我本身是做影视公司的,有正经营生,“三喜爷爷”这个账号纯粹是我们爷俩的副业、是兴趣。
最早就是觉得好玩,看别人拍啥有意思,我们也跟着仿拍。父亲(张以芳)出镜,大部分我负责导演,拍摄和剪辑会找公司同事帮忙。大概2021年,我们拍了个中国侠客风的视频,感觉还行。后来慢慢发现老爷子演这类内容特别自然,我做起来也顺手,观众反响也不错,就渐渐往传统文化这个方向靠了。翻拍100首古诗词系列是今年才开始的。
正观新闻:您父亲作为一位地道农民,没有表演经验和专业训练,是怎么把李白、侠客这些角色演活,从而受到大家喜爱的呢?
张建宗:这就是土地的馈赠。比如我父亲他脸上的皱纹,那双因为常年劳作变形的手,这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在风霜里打磨过的沧桑感,是任何化妆师都画不出来的。
前段时间拍《悯农》,那种烈日下劳作的辛苦,他根本不用“演”,这样的状态就是刻在身体记忆里的。再比如拍边塞诗里的老兵老卒,他脸上的沟壑和眼神里的东西,自然就带着故事。这是他的“天赋”,也是土地给他的最真实的“造型”。
曾一人分饰《射雕英雄传》四角
获徐克导演点赞
正观新闻:三喜爷爷曾一人分饰射雕(英雄传)五绝,拍摄过程有什么有趣或困难的故事吗?
张建宗:还真说不上有什么困难,射雕五绝那个是赶上春节档武侠热,平台有话题,我们也觉得好玩,由于一些原因,最后只拍了4个角色,我们网购买了4套衣服就拍了,本来担心会不会有困难,结果半天就搞定了。
老爷子理解角色其实挺快,我也会告诉他需要什么情绪,比如“这个笑要带点邪气”“这个眼神要沧桑点”等等。
我们也会用镜头运动、音乐、画面氛围去强化人物区别。毕竟我们是干影视的,这些专业手段能弥补非职业演员在技巧上的不足。
意外的是,“三喜爷爷”还收获了徐克导演的认可,被称赞“真的(演出了)江湖人物”“而且还是不同年代的江湖人物,很精彩”。
正观新闻:听说拍“轻舟已过万重山”时,老爷子为了理解李白被赦免后的心境,还对着镜子练大笑?
张建宗:对,第一天拍感觉没到位,李白那种历经磨难后突然释然狂喜的情绪,他一开始抓不准。他回去以后自己琢磨,想通了那是“所有苦难烟消云散时的释放”,就对着镜子练那种发自内心的大笑,后来就演出来了。
当然,老爷子也有实在理解不了、演不出来的情绪,我们不强求。拍短视频不是拍电影,人力物力折腾不起,老爷子更折腾不起。拍不了,我们就换,或者就不要这个情绪了。我们拍视频的核心原则是:老爷子乐意拍、喜欢拍,就够了,我们不能把它变成他的负担。
正观新闻:您和父亲在创作上有过分歧吗?是怎么解决的?
张建宗:早期有过,比如他想拍某些题材,我觉得不合适,现在基本听我的。
主要是价值判断上我会把关。比如在拍一些涉及争议的内容时,我就要分析是否会导致歧义;传统文化里有些和封建迷信沾边的,我们得把优秀的部分提炼出来,糟粕去掉,这块我得把握。
有人嘲讽“演农民比当农民赚钱”
制作人回应质疑
正观新闻:走红往往会受到公众的讨论,或是褒奖,或是诋毁,你们是否关注过相应的声音?有哪些印象最为深刻?
张建宗:大多数还是让我们欣慰的声音,像最近拍的《石灰吟》《悯农》,很多家长留言说孩子看完就背下来了,也更能理解诗里的情感。可能是老爷子那种质朴的、带着生活厚重感的演绎,让抽象的诗句变得更可感可知了吧。
当然,也有不和谐的声音,比如拍《悯农》后有人说“演农民比当农民赚钱”,这让我们有点茫然。我父亲本来就是农民,何来“演”之说?要说“演”,我们确实是在用艺术加工去演绎“粒粒皆辛苦”的内涵,而不是靠“演农民”博同情赚钱,这点我们问心无愧。
正观新闻:“三喜爷爷”现在跟着您在兰州生活,习惯吗?种了一辈子地,他对土地有何感情?
张建宗:一开始他确实很抗拒(笑),“哄”了好多年才哄来城里带孙子。
我这边离老家近,坐公交1小时多,以前早上把他接来,中午自己就坐公交车“溜”回老家了。现在他在小区里认识的邻居多了,稍微好点。但他对土地的感情,是融在血液里的。这就是为什么他演那些和土地、和艰辛有关的角色,特别生动自然。
正观新闻:父亲年纪大了,会有年龄焦虑吗?您怎么看他在这个年纪还能“红”?
张建宗:讲真话,老人年纪大了以后,心里多少会有些焦虑。但他心态很好,嘴上总说:“能吃能喝,不给儿女添麻烦,还能帮上忙,能乐呵拍一年算一年!”这让我们很安心。
平时他跟公司里的年轻人也玩得来,有一次我们打算拍一个东西,我没空拍,他就想让公司里的同事拍拍看,我同事担心拍不好,他还鼓励他们要有信心、要敢于尝试。
至于“红”,我们没太追求这个。这个账号有一些收益,但并没有过度商业化,目前拍摄主要还是兴趣和对主业(影视业务)的帮助。哪天要是真靠这个吃饭了,可能才会考虑进一步商业化。
制作人爆料
未来或将上映西域背景历史短剧
正观新闻:听说您为了保护父亲,拒绝了很多商业剧组的邀约?
张建宗:是的,拒绝了不少,尤其那些高强度、需要专业技巧的。
剧组有剧组的节奏和流程,上百号人等着,不可能为一个人反复磨戏。老爷子不是职业演员,理解需要时间,演不出来会影响整个剧组,他自己压力大,身体也吃不消。而我们自己拍视频,一切都可以慢慢来,半天拍不好就改天。
真要接戏,也得挑那种戏份少、强度低、他肯定能演好、自己也有兴趣的活儿。比如熟人的、或者我们自己拍的短剧,会好很多。
正观新闻:有正在筹备的短剧吗?能否简单透露一下?未来还有什么计划?
张建宗:我们有一部已经拍完的短剧叫《白发老卒》。
《白发老卒》讲的是安史之乱后,一群戍守西域(今甘肃新疆一带)的唐朝老兵,从青葱岁月守到白发苍苍,直至城破殉国的故事。这部短剧聚焦小人物,避免触碰复杂的历史名人,现在正处于送审阶段,不出意外的话,预计今年9、10月份会上线各大平台。
这部短剧投入了160多万元,做的是有历史、有文化、有情怀的东西,不是无脑爽剧,回本有不小的压力,但我们想努力试试。
未来古诗词系列会继续拍,直到拍到没灵感再说。拍短剧太累,需要先休整一阵子,暂时没新计划。至于创作方向,我们走着看着,核心是老爷子喜欢,我们爷俩能一起做点有意义的事,就很满足了。
【图片及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统筹:石闯
编辑:古晨茜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