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水岸国际花园仪倍幼儿园门口路面塌陷,影响上下学学生安全。”近日,快递员王师傅在日常送件途中发现小区幼儿园门口出现路面破损,当即打开“郑连心”,拍照上传问题至二七区人和路街道新型智慧城运中心。不到半小时,人和路街道便组织起一支由网格长、幼儿园负责人以及物业人员组成的处理队伍,赶赴现场维护秩序、设立警示标志、并联系市政部门修补路面。而像王师傅这样的身兼多职的党员微网格长,在人和路辖区内已有数十名,他们将基层网格化治理融入工作中,为辖区织密一张基层治理“安全网”。

近年来,人和路街道积极探索网格化基层治理新路径,充分发挥基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辖区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为基层社区治理引入“网格合伙人”,推动社会资源由“管理变量”向“治理增量”转变。

新就业群体化身“移动探头”,小板凳上议出民生暖意

人和路街道辖区内常住人口约10万人,人口密集带来了旺盛的生活服务需求,每日往来穿梭的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数量可观。街道敏锐捕捉到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活动性强、联系面广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将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嵌入网格化治理体系中,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的熟人优势,发动其参与公共安全随手拍、关爱孤老、矛盾纠纷调解、政策宣传等工作,将其化身为“移动探头”,实现基层网格化治理工作触角向全域延伸。“以前,一些小问题可能要等居民反映才知道,现在有了这么多‘流动的眼睛’,很多隐患在萌芽阶段就能被发现并解决。”人和路街道杏苑社区书记马欢欢感慨道。

街道通过积极搭建居民网格议事平台,号召将群众微网格工作融入日常,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门清、人熟、覆盖广”的独特优势,日常深入辖区居民群体,走访收集基层群众意见建议。结合社区居民群、在线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收集居民需求。今年以来,“小板凳居民议事会”已召开30多场,邀请居民代表、物业人员、新就业群体代表、党员等共同议事,响应居民诉求,协调职能部门精准解决社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百余件,进一步提升居住幸福指数。

暖心服务凝聚网格合力,合伙人携手激活治理动能

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学校众多,为街道网格化治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储备。秉持多方参与理念,街道依托“网格服务合伙人”机制,整合辖区企事业单位、学校、新就业群体等多方资源,广泛吸纳其参与网格服务治理,基本实现基层管理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功能转变。

街道以“网格+共建”为载体,通过公益嵌入和资源共享,形成“政府出场地、企业出服务、人员出技术”的联动模式。鼓励辖区医院、技校、科技公司、专业技术型人才、党员志愿者等发挥自身优势,以公益事业为切口,开展就业课堂、义诊义剪、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等服务,累计服务居民1万余人次,形成了针对老年人的“15分钟服务圈”、面向青少年儿童的“四点半课堂”等各类特色网格服务,推动居民需求与外部资源精准对接。立足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出发,增设15处“暖心驿站”,积极支持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发展壮大,为外卖员、环卫工人、快递员等提供歇脚休息、免费饮水、手机充电等服务,激发其反哺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借助“网格+共建”模式,辖区社会资源达成高效流动,基层网格化治理实现减负赋能,企业拓展市场的同时也完成资源积累,居民幸福感持续增强,街道基层治理从“单向推动”开始走向“多方共治”。

后备人才库筑牢治理根基,正向激励焕发参与热情

今年以来,人和路街道通过优化网格人员构成结构,不断发掘沟通能力强、理解能力强、政治定力强的人员,逐步搭建起以社区“两委”为核心,涵盖无业人员、退休党员干部、新就业群体、社会组织成员及辖区低保户、困难家庭等的网格力量。通过将其吸纳为微网格长,为网格化治理和基层政策传播注入新动力。

街道通过推行“微网格长随手记+网格联动处置+激励回馈”模式,依托“暖心驿站”设立微网格长积分兑换专区,制定《微网格长积分兑换管理标准》,微网格长参与网格化治理获得的积分达到一定额度,可在暖心驿站内兑换相应的商品或服务,实现社区发展治理双向反哺。

设立《网格队伍后备人员台账》,根据微网格长工作积分排名,综合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群众基础等因素,建立起备用结合、动态管理的社区后备人才库。纳入人才库的优秀微网格长在社区工作人员招录、专职网格员招聘等方面将占据更高权重。激励回馈制度充分调动各类群体参与基层网格化治理的热情,推动网格化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政府与居民的双向发力、双向赋能。

网格虽小,却需步步丈量,网格事微,尽显使命担当。下一步,人和路街道将进一步探索网格化治理新路径,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汇聚最大合力,用数据说话、以实绩为证、让群众评判,继续做实、做深、做细网格工作,努力将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服务群众的“最美零距离”。

记者 朱翔宇 通讯员 王义珂


统筹:张改华
编辑:康迪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