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初秋的微风带着一丝凉爽,轻轻拂过箕山的每一寸土地。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踏上了探寻许由文化的旅程。
在河南登封的箕山深处,有一眼千年不涸的泉水,当地人叫它“洗耳泉”;山崖边一块突兀的岩石,被称作“弃瓢岩”。这些山水遗迹有一段流传三千年的传奇——许由的故事。
学生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山上有数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块刻有“祖乃许由,根在箕山”8个大字。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聆听了许由洗耳、巢父饮牛的故事,这便是最朴素的“非遗传承”。
非遗印记,文化地标
在箕山,透过许由寨新修的寨墙、寨门,还能寻见其当年隐居的痕迹。山顶的许由冢与许由庙,历经多次修缮仍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六月初九、八月初一,周边百姓会自发赶来参加庙会,祭祀这位“辞天下而不受”的贤人。《文选·应璩书》引《古史考》记载,(许由相传为尧时人。“采山饮河非求禄位”的宣言,堪称华夏文明最早的爆款文案。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早诞生两千年。更绝的是选址智慧:许由将终幕定格在风景绝佳的箕山,完成隐士文化的物理标记。
“洗耳泉?”孩子们疑惑地问,“和洗耳恭听有关系吗?”望着颍水边的洗耳泉,至今清澈见底。老师讲解说,许由当年就是在这里冲洗被“权力之言”玷污的耳朵;不远处的弃瓢岩据说就是他扔掉水瓢的地方。这些因传说得名的山水,成了有故事的风景,让抽象的传说有了具体的寄托——就像给文化安了个“家”,让后人能循着山水找到历史的温度。
许由故事,隐士文化的精髓
尧帝想把君位让给他。但许由说:“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以求陶冶情操,非求禄位;纵情游闲,以求安然无惧,非贪天下。”许由转身隐居箕山耕田。后来尧又让许由做九州长官,许由实在不想听,他觉得这话“污耳”,跑到颍水清洗——这“洗耳”不是矫情,是对“不为权势折腰”的坚守。
好友巢父见他洗耳,说“此水污矣,不可饮吾牛”,牵牛到上游饮水;他嫌水瓢被风吹得作响,干脆扔了瓢用手捧水喝——这些看似“较真”的举动,实则是对“纯粹”的极致追求:不被名利裹挟,不被外物牵绊。
从“文化基因”到“文化传承”
学生们或驻足观赏,或低声讨论,被许由文化深深吸引,许由的故事像一面镜子:他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拥有多少,而是能拒绝多少;真正的安宁,不在于外界的喧嚣,而在于内心的笃定。
记者 袁建龙 文/图
编辑:康迪
统筹:张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