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媒体发现,不少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奶粉、纸尿裤和辅食等母婴产品纷纷涨价。针对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发布后母婴产品涨价的消息,不少品牌否认了这一情况,有客服解释为“618大促结束恢复原价”或“平台活动差异”。
日前,育儿补贴、学前教育“逐步免费”两项民生政策相继推出,真金白银的惠民补贴实实在在、诚意满满。而部分母婴产品此时出现价格上浮,引发了不少父母的焦虑:这个民生红包本该踏踏实实地拿到手里、花在刀刃上,母婴产品却突然涨价,是不是借着政策窗口期“哄抬物价”?
消费者的焦虑并非杞人忧天。有文章分析指出,韩国学者把育儿产品或服务价格上涨的现象称之为“育儿通胀”,而这背后正是政府补贴永远赶不上消费价格上涨的怪现象。与此类似,今年2月初,中消协点名商家落实国补政策不规范,其中就包括“商家涨价套取补贴”。无论是国补政策还是当前一系列育儿福利,商家趁机涨价牟利,把民生红包装进自家口袋,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使得惠民政策落空,需要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加强监管。
然而,就国补套现而言,“先涨价后打折”的价格违法行为较为清晰可查,但具体到此次母婴产品疑似涨价的风波,还是需要更谨慎的研判。毕竟,面对网络流传的涨价消息,多家企业迅速作出澄清并未涨价,但消费者购买的同一商品价格上涨是客观现实,且并非仅存在于某个品牌或某个产品中。
对于这一矛盾,并不能排除市场自然的价格波动。就拿奶粉行业而言,过去几年国产奶粉陷入“价格战”,价格普遍下行,当前市场正处于价格体系修复阶段。同时,母婴商品属于刚需品,消费者对此类产品价格较为敏感,“价格波动源于促销周期”的可能也需考虑在内。另一方面,尽管企业方面澄清并未涨价,但母婴行业渠道分化严重,也就意味着零售商、经销商等有较大自主涨价空间。到底是市场价格自然调节所致,还是另有动机的调价行为,都不能直接下定论。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终归需要监管部门更加健全的价格监测机制和综合监管行动,才能回应消费者的质疑。面对可能存在的“借政策割韭菜”的涨价行为,尤须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有关部门也可联合平台做好价格监控,及时调查相关商家异常的涨价行为,对借机哄抬物价者严格查处、开出“罚单”。
长远来看,母婴行业的价格体系也需要更规范,企业在加强对各渠道管理监督的同时,也要做到价格统一透明。说到底,惠民政策的善意决不容被消减,必须让政策的受益者安心踏实地用好这笔“奶粉钱”。商家对政策补贴动歪心思是“玩火自焚”,尤须守好底线、切莫试探。
(原题为《母婴产品偷偷涨价?须用监管守好百姓“奶粉钱”》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编辑:左海涛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