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6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中两处表述存在语句问题,引发关注。一处是“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被指“句式杂糅”;另一处“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被指语序和用词不当 ;而且录取通知书语气生硬,缺乏亲和力。
对此,北大回应称接受网友建议并反馈相关部门,后续将研究改进。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三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两处表述并非严重语病,但存在不够简洁通顺的问题。
图源 中国新闻周刊公众号
南方都市报:通知书问题不大但缺少美
宽松一点看,北大录取通知书的确没犯什么大错误,毕竟接收者能看懂,也能按照要求如期报到。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份通知书缺少了美。
对于中文来说,美就是准确,“一语破的”“一针见血”,形容的都是将含义精准地送达,多余或用错的字,都会如刺一般使人欲除之而后快;美就是简洁,“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指的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全面的意思,唐诗对此有过最好的实践;美就是意境,如果能通过准确、简洁的文字,来含蓄地传递出情感、文化,那更会使中文充满魅力。北大录取通知书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已经是个遗憾,读来有点佶屈聱牙,更是让人加倍失望。
极目新闻:“较真”源于对名校的特殊信任
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是高校给学子的第一印象,应该严谨。北大作为国内知名学府是数一数二的存在,按理说在录取通知书上应该字斟句酌,做好表率,力求准确、简洁,不该出现“句式杂糅”“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的情况。所以,也不能说网友吹毛求疵。
其实,有网友给北大录取通知书挑毛病,还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网络时代,当大部分人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变得随意,这种全民关注的“吹毛求疵”,可能会吸引更多人重新重视中文表达的细节和意义。
对文字多些较真精神,就应该从司空见惯的场景入手,特别是知名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表述更要慎重和规范。毕竟,公众希望录取通知书与北京大学的名气和地位相符,这是期待,更是仰望与尊重。
新京报:争议反映了公众话语权的提升
过去,大学录取通知书被视为 “权威文本”,学生被动接受。如今,随着教育普及和网络发展,人们能以平等姿态参与围观和讨论。这种讨论和参与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细节的完善和精益求精,有助于让录取通知书这一特殊载体,更好地连接大学与学子。
沿用30年的北大录取通知书,现在忽然有了网友热议的“问题”,既是观察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变迁的一个“标本”,同时也可以成为公众和高校积极互动进而促进教育进步的契机。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左海涛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