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崛起,网红城市轮番“出圈”,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城市旅游热。从火爆“出圈”的淄博烧烤到一碗难求的甘肃天水麻辣烫,从闻名中外的榕江“村超”到如梦如幻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城市的网红效应不仅为当地文旅消费注入强劲动力,而且为塑造城市旅游形象、打造城市特色IP提供了新的机遇。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塑造独特旅游形象、打造特色城市品牌的“基因库”。只有以文化底蕴为基础、城市特质为底色,讲好属于城市自己的故事,才能打造出差异化的城市旅游形象,让一座城市从“网红”变“长红”,把“流量”变“留量”。
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和品格,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基础设施、城市精神、产业禀赋等,都能够成为城市内涵与形象的重要标志。以文化资源为基底、以旅游体验为载体,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唤醒城市的集体记忆,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可以打造独特的城市文旅品牌,推动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和传播由“硬推广”转向“软传播”。
唤醒城市集体记忆
通过对城市历史、民俗、人文景观的梳理与转化,可以唤醒城市的集体记忆,赋予城市旅游形象以鲜明的文化内涵,使城市“可感、可读、可亲”。在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中引入文旅新业态,既有助于促进老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也有助于增强老城区的文化吸引力,让老城区释放新活力,改善城市景观。例如,很多老旧街区和废弃工厂曾经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见证,然而时过境迁,这些地方的活力渐失。而文旅元素的注入和艺术化改造可赋予城市形象以新的活力,使那些老旧街区变成充满特色的商业街,重新讲述那些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城市故事。近年来兴起的CityWalk、寺庙游等新型文旅项目,在带给游客多元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城市的旅游形象。
打造独特城市品牌
深挖城市独有的历史脉络与民俗风情,是打造独特城市品牌的根基所在。文旅融合强调以创意引领文化资源的活化,创设以主题体验为核心的城市旅游场景,而打造街头雕塑、文化长廊、文艺装置等富有艺术张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提升了城市整体美感与文化氛围,也助力城市在竞争中形成鲜明的文化辨识度,实现旅游形象的升级。例如,文化底蕴深厚的深圳南头古城,如今已成功转型为充满活力的城市创意文化街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底色,深刻把握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时代价值,提炼并创新展示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是城市旅游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为此,应深度挖掘城市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IP,构建多元化、沉浸式的文旅体验空间,塑造有温度、有辨识度、有生命力的城市旅游形象,借助社交媒体、影视作品等媒介提升城市旅游形象的可触达性和影响力。
深挖文化资源,夯实城市旅游形象内核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唯有以文化为根基,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民俗、人文等资源,才能将其转化为城市旅游形象的独特基因,避免陷入“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境。地方政府和相关文旅机构应系统整理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提炼具有辨识度和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打造具有可传播性和情感联结力的城市文化IP,赋予城市旅游形象以深厚的历史底蕴。青海西宁市立足“高原绿谷”“丝路明珠”的生态人文禀赋,系统提炼城市文化符号,正式发布以“生态高地、中国夏都、雪豹之都、丁香之城、古城西宁”为核心的五大城市IP体系。这一举措不仅塑造了多元、立体的西宁形象,还增强了游客与西宁这座城市之间的情感联结,使西宁的旅游形象在文化赋能下更具独特性与吸引力。
此外,各地应注重完善城市文化标识解说系统,打造具有引导性、可感知性与传播力的文化空间体系,进一步提升游客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感知质量与文化认同感。如深圳市在南山二线关步道、大南山步道、赤湾海防步道、大沙河无忧步道等处,设置标准化、富有趣味与人文关怀的标识系统,塑造出深圳“山海连城”的城市旅游形象。
创新体验场景,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城市不仅要可看,更要可玩、可感,积极构建多元化、沉浸式的文旅体验空间,逐渐从“景观城市”向“体验城市”转型。要抓住老城区街巷、历史胡同、社区阅读空间与公共文化场所升级改造的有利时机,构建兼具生活气息与文化韵味的城市文旅新场域;灵活运用流动展馆、小型演艺空间、街巷陈列室与文化服务点等载体,常态化组织开展主题沙龙、艺术展示、创意摊位等活动,创设居民与游客共融共赏的日常文化体验空间。
构建文旅协同推动城市更新的重点项目清单。在老街旧巷、工业厂区、闲置空间、公共场域与传统商圈等的改造基础上,因势施策推进“文化+旅游+商业+体育+展览”等多种功能的有机整合,设计一系列具备夜间特色体验的文旅新地标,推出一批内容丰富、体验新颖的热门打卡地,全力提升城市旅游形象的吸引力和消费活力。
强化技术驱动,鼓励数字文创企业、科技平台、文化机构等多方参与城市文化生态建设,运用AIGC、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重塑文旅消费场域,构建沉浸感强、交互性高的新型文旅体验空间,培育融合文化与科技的消费新模式。
拓展传播渠道,增强城市旅游形象影响力
如今,城市旅游形象建构与社交媒体的互嵌已愈发深入,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利用微博、抖音、视频号、B站等平台打造“网红城市”,并通过图片、视频、Vlog等形式完成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媒体、文旅机构等应注重“他者”力量,积极与UGC用户联动,共同塑造和传播城市旅游形象。立足城市特色,深挖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并设置相关话题,引导普通用户围绕话题进行自由创作,塑造“千人千面”的城市旅游形象。同时,加强与旅游达人、网红博主的合作,邀请其体验城市文旅项目并进行宣传推广,从而发挥“意见领袖”的带动作用。比如,在《城市风华录》节目中,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张舒越,与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雨共同组成“风华团”。他们走进湖南长沙的大街小巷,以实地探访与纪实拍摄的方式,深入解读这座城市所蕴含的“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随着《狂飙》《繁花》《我的阿勒泰》等影视作品的爆火,越来越多人愿意为了一部剧而奔赴一座城,“影视+文旅”逐渐成为塑造与传播城市旅游形象的新方式。因此,各地可以加大对影视产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影视相关配套设施、设计影视旅游线路,并培养影视专业人才,以影视为媒深化文旅融合。
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比拼,更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只有立足城市特色,讲好城市故事,塑造有温度、有辨识度的城市旅游形象,才有可能在文旅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董若霖 白莉娜)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