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有媒体发文《替“不年轻干部”说几句话》,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文章谈到,“不年轻干部”不是“不中用”,若是简单以年龄划线,把“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不年轻干部”难免有压力。干部队伍的活力,不在于表面的“年轻化”,而在于内在的“年轻态”,它属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同样属于阅历丰富、心态开放的“不年轻干部”。

这篇文章把焦点对准“不年轻干部”群体,提出辩证看待“年轻化”的问题,值得讨论。部分“不年轻干部”的年龄焦虑,实则是对职业发展“年龄刻度化”的无声抗议。当“年轻有为”被简化为“年龄有为”,当“经验丰富”被等同于“思维固化”,会导致一些干部容易在无形的年龄标签中陷入自我怀疑。

这种焦虑的背后,是评价体系的隐性偏差。部分选拔机制中,年龄门槛成了硬杠杠,能力与实绩反而退居次位。那些历经多岗位历练、熟悉基层肌理的“不年轻干部”,其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经验”,本是治理现代化的宝贵财富,却可能因年龄限制被束之高阁。

干部队伍的培养,应形成代际合力。年轻干部的创新锐气与资深干部的沉稳底气,本应是相辅相成的“治理双翼”。若以年龄划线,既可能让年轻干部陷入“唯资历”的迷茫,也会让资深干部滋生“被淘汰”的失落,最终导致整个队伍的创造力衰减。

破局的关键,在于评价体系有没有发挥正向作用。构建“全周期价值评价体系”,核心是,对于不同年龄化的干部有差异化的评价标准,每个阶段用不同的“尺子”来量,制定不同的发展路径,既要为年轻干部搭建“能上”的阶梯,也要为资深干部拓宽“有为”的空间。因人而异、因岗而异,通过实绩导向的考核机制,让“70后”的经验、“80后”的稳健、“90后”的闯劲都能找到价值支点;通过差异化的岗位匹配,让每个年龄段的干部都能在最适合的赛道上绽放,实现人力资源的更优化配置。

(原题为《年轻化不能绝对化,要凝聚起干部队伍的代际合力》 作者 程曼诗 来源 极目新闻)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