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中牟新区占杨街的一处街角,位于中牟新区广惠街街道听篌街社区占杨街帝华宏府西门的一处小摊前已腾起烟火气,摊主孙广民、王双夫妻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老板,来两根油条。”“好嘞,带走吗?”王双熟练地撑开袋子,套住油条,顺势一拎满脸笑意递给顾客。
“阿姨,你做的早餐,味道跟我外婆做的一模一样,让我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在外地上大学读研的小冯,每年暑假归来总要到王双的小吃摊过一把瘾。她说,这口早餐能解一整年的乡愁。
现如今,孙广民和王双,守着这个小摊已经8个年头。2017 年从郑东新区搬到中牟时,他们搭起简易棚子,支起铁锅,把许昌襄城老家的手艺搬了过来。每天清晨5点半,孙广民揉面的力道准时震响案板;傍晚5点半,王双舀豆浆的铜勺又开始叮当碰响,直到夜里9点半,最后一缕烟火才随着街灯亮起慢慢散去。
“做良心生意,吃放心食品”,这话被夫妻俩刻在心里。面要手工揉到起筋,油条现炸得外酥里软,豆腐脑的卤汁得熬够两小时。有人问他们累不累,孙光民笑着擦汗:“70后养家哪有不累的?但看见大伙儿捧着热豆浆的高兴的样子,就觉得值。”
多年来,社区周围邻居接纳了夫妻两人,他们也积极地融入这个集体大家庭。去年8月,王双因为腰椎疼痛来到小区一家盲人按摩店治疗,店里人多,临近中午王双便对按摩治疗师说:“大哥,这会儿我闲着,帮你做顿饭吧。”当她打开冰箱时大吃一惊,冰箱里的食材发霉变质了。她犹豫了一下说道:“大哥,我是做食品生意的,这食材真是不能再吃了,我拍一下照让大家看一下,我给你清理一下,你需要啥我去给你买来。”她把照片发在业主群里,呼吁大家搭把手,大家立即响应。从此,视障邻居的冰箱总被他们悄悄清理干净,再塞满新鲜食材。
今年暑假,小区业主主动找到她,让她帮忙给暑托班的儿童做一顿午饭,王双爽快地答应了。暑托班的孩子们捧着他们做的午餐,吃得津津有味。
王双说,早先在工地打工时,夫妻俩总为工地时不时的欠账犯愁。“还是做地摊踏实,好坏全凭手艺说话。” 王双对自己非常有信心。
生活有晴也有阴。压力大的时候,两人就围着灶台互相打气,看到王双愁眉不展,性格内向的孙广民会安慰说:“双,咱再回到村里种地,我心疼你。”瞅见孙广民无精打采,快人快语的王双及时提醒:“咱们年纪一年大似一年,还能干什么,坚持走吧。”从此,孙广民揉面更有劲了,王双盛豆腐脑的手也更稳了。
如今每天500多块的毛收入不算多,却攒着踏实日子的温度。当油条在油锅里“滋滋”冒泡,当豆腐脑的甜香漫过街角,这对70后夫妻用最朴素的烟火气唤醒了多少人心里的故乡——原来乡愁不用跋山涉水,可能就在清晨那口热乎的早点里。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徐少杰 文/图
统筹:赵青
编辑:李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