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走马郑州都市圈大型策划报道
洛阳篇
产业齿轮咬合 交通物畅其流 文旅文脉共鸣
从“各自精彩” 到“双双出彩”
2023年金秋,郑州都市圈成功获批全国第10个都市圈,一纸复函,意义深远。这份沉甸甸的“国字号”名片,奏响了区域协同的最强音。
在这个横跨郑州、洛阳、开封等多座城市的都市圈版图中,郑州与洛阳的同频共振尤为引人注目——两座城市相距约120公里,地缘相近如唇齿,历史同脉若江河,产业互补像齿轮,文旅相融似交响。
沿着郑州都市圈产业版图,向西望去——郑洛新材料产业带、洛济焦高端石化产业带、洛平高端装备产业带……从夏商时期的“畿辅相依”,到如今郑州都市圈框架下的“协同共进”,郑洛之间的每一次握手,都在书写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应天门 洛阳日报供图 曾宪平 摄
产业相互补 合力谋发展
都市圈发展,产业协同是“必答题”,更是“强根基”。郑州、洛阳两座城市在产业结构上各具特色,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态势。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郑州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现代物流等领域优势显著,拥有众多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洛阳则以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为根基。近年来,郑洛两地高标准建设郑洛先进材料产业带,推进都市圈先进制造业一体化发展。其中,中州时代新能源生产基地一期投产、二期加快建设、三期四期开工,为郑洛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郑州与洛阳在经济领域的协同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
“郑州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较为发达,而洛阳在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等领域优势明显。双方可在产业配套上加强合作,郑州的汽车产业可与洛阳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对接,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此外,在新兴产业方面,郑州的科技创新资源与洛阳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相结合,有利于推动双方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共同发展。”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认为,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有望形成更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中原药谷科创园实验室 洛阳日报供图 潘郁 摄
《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洛阳市偃师区被划入郑州都市圈。作为洛阳融入郑州都市圈的“东大门”,偃师区是洛阳重要的产业承载地。近年来,偃师区坚持“项目为王”发展理念,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持续开展大员招商、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一大批事关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达效。
未来,随着郑州都市圈一体化的深入,相信偃师区这片产业沃土,必将成为两座城市产业链上最坚韧的“中间环节”,驱动郑洛产业集群向更高水平迈进。
动脉贯东西 加速交通圈
城市间的“双向奔赴”,少不了依托便捷的交通体系。推动都市圈加速融合,要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以交通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按照《郑州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河南将筑牢辐射全球交通门户枢纽,形成以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洛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副中心、其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重要节点的“一主一副多点”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同时巩固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拓展洛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推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设一体衔接的综合客货运场站。到2027年,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一小时通勤圈”;到2035年,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全面服务和保障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高铁的呼啸,缩短了时空距离。2010年郑西高铁通车,从郑州到洛阳仅需30多分钟;如今,双城之间高铁班次加密至“公交化”,每天达40余列。
除了快速发展的高铁,公路的延伸也在不断织密发展脉络。
作为《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1年—2035年)》批准新增的郑州都市圈4条辐射路线之一——郑洛高速预计2026年通车。该项目起点位于郑州市西南绕城高速,终点位于洛阳市二广高速,途经郑州荥阳市、巩义市和洛阳偃师区、伊滨区、洛龙区,路线全长约99公里,其中郑州境65.67公里,洛阳境33.34公里。
张占仓认为,郑洛高速的贯通将极大便利郑州和洛阳两地的直接联通,进一步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
2025年5月16日,郑州交运“站点巴士”还开通了郑州至洛阳的线路,为两地汽车站对发模式,极大提升了转乘、接驳旅客的出行效率,为两地广大市民探亲访友、出行游玩等提供了更为灵活便捷的选择。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互联互通”到“无缝衔接”,郑洛交通的便利正让“同城生活”从梦想照进现实。
双都共执笔 文脉续新篇
千百年来,在黄河的滋养下,黄河流域郑州段留存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河洛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等多元并蓄、源远流长。“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是对郑州厚重文化的生动描述。
而翻开卷帙浩繁的中国史籍,上下五千年风云际会,“洛阳”二字也闪耀其间。作为“十三朝古都”,这里融多元一体、承文脉绵长,留文人墨客“诗酒华章”的吟唱,凝结着道不尽的中国式浪漫。
老君山金顶 洛阳日报供图 曾宪平 摄
早在2021年12月,河南省委就在《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同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再次强调这一构想。
2023年9月,河南再次发文,提出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打造世界级大遗址走廊。
2024年6月17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全球旅行商大会在郑州召开。现场发布了《郑汴洛文旅发展共同体宣言》,三市签署了合作协议,致力打造产品一体、交通一体、营销一体的区域综合文旅发展共同体。
通过一系列政策,郑州和洛阳这两座城市不断加强文旅融合,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散落的景点串起来,让千年的文脉续起来。
“郑州有嵩山少林寺、黄帝故里等景点,洛阳有龙门石窟、白马寺等著名景区。双方携手可以整合旅游资源,联合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品牌,如共同举办世界古都论坛、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出跨城市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张占仓说,通过文旅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还能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郑州与洛阳地缘相接、文脉相通、人缘相亲,文旅资源丰富,市场活力十足,相信随着郑州都市圈的进一步发展,双方文旅将从“各自精彩”到“协同出彩”,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郑洛同频,共振中原。从产业协同的“齿轮咬合”,到交通互联的“动脉畅通”,再到文旅融合的“文脉共鸣”,郑州与洛阳正以郑州都市圈为舞台,为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崛起做出更大贡献,共同书写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 李韬 赵柳影 王艳明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