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嵩山社区,82岁的独居老人张奶奶只需轻按电梯按钮,便能轻松上下楼。这一便利,源于社区党委创新推行“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通过“移动听证会”促成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共识。

嵩山社区成立于2003年,总面积0.4平方公里,居民2199户5200余人,社区党支部12个,党员622名。此前,社区治理深陷党群服务中心闲置率高、居民参与度低、“一老一小”服务不足的三大困局。今年以来,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探索推行“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创新“三维联动”“阶梯培育”“五步闭环”的治理体系,推动社区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发力”的转变。近年来,社区荣获河南省“五星”支部、郑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破局之道:“三维联动”打造治理共同体

社区党委以“党建领航、治理赋能”为主线,构建起“1+3+N”多元共治矩阵,筑牢高效能治理基础。党建引领强核心。社区党委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分包领导+社区书记+网格长”三级责任体系,整合41名微网格长、3家物业公司、26个社会组织和6支志愿者队伍成为“社区合伙人”,打破有形“墙壁”,扩大基层治理“朋友圈”。“三链”服务齐发力。社区通过网格征集、线下走访等方式,收集医疗、教育、养老等核心需求35条。对于这些需求,创立“嵩志愿”服务链,联合家政、法律等6支专业队,累计服务超2000小时;创设“嵩学堂”教育链,携手绿山房读书会开设暑期夏令营,惠及136名儿童;创建“嵩康养”健康链,联动馨家苑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健康宣教与义诊400余场。“移动办公”疏堵点。面对加装电梯等民生难题,社区探索实施“移动办公”,组建由网格长、律师合伙人等参与的专项小组,通过“移动听证会”“移动办公桌”连开6场现场协商会,成功化解分歧。

活力之源:“阶梯培育”激发内生动力

社区探索构建“党员群众—社区合伙人—微网格长”阶梯培育路径,推动党员群众从“旁观者”向“主人翁”转变。广纳贤才强根基。通过“线上发布英雄帖+线下举办纳贤会”双线招募,吸引热心居民加入合伙人队伍。对表现突出的合伙人,聘任为微网格长,明确工作职责,开展岗前培训,构建“党员骨干双带动、网格全域双联通”的治理生态。长效管理激活力。制定《“社区合伙人”长效化管理办法》,设置服务时长等12项标准,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实施动态考评与星级奖励。推行积分兑换,联动24家合伙人提供50类商品,实现“服务有回报、奉献有价值”的良性循环。共治增效惠民生。65岁的微网格长赵雪琴用积分兑换的生活用品送给网格内独居老人,又主动发起“邻里帮帮团”,实现了“制度赋能—网格成长—社区进化”的良性互动。78名党员群众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合伙人”,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精细之治:“五步闭环”驱动效能升级

社区积极探索“网格巡查—协商议事—分类派单—认领办结—绩效考核”的“五步闭环”治理流程,全面提升社区问题处置效能。发现问题,提炼议题。网格员通过日常巡查、智能感知、居民反馈等多种渠道,主动发现社区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依托“邻里圆桌会”“移动办公桌”等协商平台,组织社区合伙人、居民代表等共同讨论,精准提炼出具有针对性的议题。细致分类,主动认领。问题汇总后,社区将这些问题细致分类,依据问题类型和所需专业技能,派单至匹配的社区合伙人。合伙人在认领任务后,签订承诺书,明确任务内容、完成时限和质量要求,社区对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追踪。完整闭环,优化升级。事件处置最终形成“问题发现-民主协商-精准派单-高效处置-反馈提升”的完整闭环,实现了问题从发现到解决的全流程管控,成功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创稳”转型升级。

治理之变:效能实现“三个跨越”

深化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以来,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创新了工作方法,初步实现了治理效能的“三个跨越”。资源整合实现“聚沙成塔”。社区创新建立“社区合伙人资源库”,吸纳24家沿街商户、147位社区达人入伙,积极认领社区公益集市、门球友谊赛、暑期公益课程班等主题公益项目。党群自治实现“星火燎原”。严格落实网格治理工作制度,网格员主动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第一时间了解“民声”,实现社区与群众的“双向奔赴”。服务供给实现“自我造血”。通过空间置换、服务置换等方式,注入社区治理基金超8万元,年均节约行政成本10万元,全部用于社区服务事项,创新服务发展,逐步实现了“被动”到“主动”“自谋”到“共治”“输血”到“造血”的服务转变。

“民心所向是根本,治理之道在细微。”嵩山社区负责人表示,“社区合伙人”模式的成功实践,深刻印证了新时代基层治理向多元共治、主动服务转变的必然趋势。下一步,嵩山社区将持续做优“社区合伙人”品牌,为探索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基层治理现代化道路,贡献坚实的“嵩山经验”。

记者 刘伟平 朱翔宇 文/图


编辑:王洋
统筹:赵青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