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浪潮席卷下,“非遗+旅游”以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蓬勃生机,成为吸引全球目光的文旅新热点。从江南水乡的传统手工艺作坊,到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民俗村落,非遗元素如璀璨星辰,点亮了旅游版图。然而,繁华背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文化内涵浮于表面、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问题如同暗礁,阻碍着“非遗+旅游”的长远发展。推动“非遗+旅游”标准化建设,就像为这趟文化之旅点亮明灯,有利于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建业电影小镇非遗打铁花

“非遗+旅游”发展的现状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呈现如火如荼的态势,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各地纷纷挖掘本地非遗资源,将其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旅游”产品与项目。

“非遗+旅游”深受游客青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的预订量年增长率超过30%,非遗体验类景区游客接待量不断攀升。尤其在节假日期间,各类非遗主题活动更是人气爆棚。2025年蛇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各地深入挖掘年俗非遗内涵,举办庙会、醒狮、英歌舞等活动,并推出扎染、木版年画、花灯制作等非遗体验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参与,“非遗+旅游”热度空前,成为文旅市场一大亮点。

然而,在繁荣发展的背后,非遗和旅游融合也面临一些问题。非遗涵盖十大门类,各门类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独特。非遗融入旅游时需精准找到契合点,否则易沦为旅游的附属商业产品,丧失独特文化魅力,甚至因不当改编破坏原真性。当前,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非遗因观赏性、体验性和实用性强,活化利用程度较高。例如,“景泰蓝”“徽州三雕”等能在旅游中充分展示其精致工艺与绝妙设计,引发游客浓厚兴趣。而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等非遗在现代社会受众相对较少,尤其年轻一代兴趣缺失,活化利用程度较低。

“非遗+旅游”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标准化建设能够为“非遗+旅游”提供清晰的规范和指引,是规范行业秩序、提升服务质量、解决当前发展中问题的关键。

一是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增强市场竞争力。统一的标准有助于让非遗更自然地融入旅游产品与服务中。当各地的“非遗+旅游”项目都遵循高标准建设和运营时,整个行业的形象将得到极大提升,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日本的“和纸之乡”美浓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当地通过制定严格的和纸制作标准和旅游服务标准,将和纸制作技艺展示、体验与旅游深度融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成为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是助力非遗保护传承,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标准化的规范能够确保非遗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避免因过度商业化或不当改编导致文化精髓丧失。同时,通过标准化的推广,能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扩大非遗的受众群体,为非遗传承培养潜在力量。例如,一些地方通过标准化的非遗表演,让傩戏等原本受众较少的非遗项目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吸引年轻人关注,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标准并非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在保护非遗核心内涵的基础上,为创新发展提供支持。在遵循基本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能够推动非遗项目的文化创新。例如,云南丽江依托东巴文化,在遵循“非遗+旅游”服务与产品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开发出东巴文字书写体验、东巴祭祀仪式观赏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

“非遗+旅游”标准化的实践路径

一是强化多方协同,夯实标准化建设基础。政府在“非遗+旅游”标准化进程中扮演着引领者与保障者的重要角色,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非遗+旅游”标准化研究、标准制定以及相关项目的开发与推广。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非遗+旅游”标准化建设的直接践行者,应加大研发投入,在遵循“非遗+旅游”产品标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差异化的“非遗+旅游”产品。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定期组织行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探讨“非遗+旅游”标准化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分享成功经验与创新做法。

二是深化国际交流,提升标准化国际影响力。在全球化背景下,“非遗+旅游”标准化应积极融入国际舞台。一方面,加强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非遗+旅游”标准和管理经验,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完善我国“非遗+旅游”标准体系,使其更具国际通用性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非遗+旅游”标准的制定工作,将我国优秀的非遗项目和成熟的旅游标准推向世界。例如,我国在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文化活动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可将相关标准和规范纳入国际标准框架,提升我国在国际“非遗+旅游”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非遗+旅游”标准化的征程,是一场守护文化根脉与开拓旅游未来的双向奔赴。这条道路或许漫长且充满挑战,但唯有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方能让非遗在旅游的沃土中薪火相传,让旅游在文化的滋养下蓬勃发展,最终实现非遗传承与旅游繁荣的双赢。

(作者 牟琳  卢胜辉 来源 中国旅游报)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