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在江西南昌乘坐某平台“特惠快车”时,遭遇司机“有偿开空调”的情况。该网友上传的照片显示,车内贴有告示,明确写道:“如需空调扫码3元,自动开启”,并注明“特惠订单不含空调服务,自愿消费”。该网友表示,南昌夏季炎热难耐,司机此举极不合理,引发大量网友热议和共鸣。
按理说,盛夏时节打车,车内开空调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可如今,乘客为了车程清凉,不得不在车费基础上再付一笔“空调费”。这笔“空调费”到底收得有没有道理?
从法律层面看,网约车司机接受平台派单后为乘客提供服务,实际上已与平台、乘客形成了合同关系。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司机为乘客提供开关车窗、空调等基本服务,属于合理范畴。这么说来,单独加收“空调费”不合情理,也有巧立名目、强制收费之嫌。况且,多家网约车平台均表示:在乘坐网约车时,乘客不需要支付“空调费”。如果平台收到乘客相关投诉,将会对司机作出停运处罚。
不过,事出皆有因。酷暑之下,司机与乘客同乘一车,谁不想拥有舒适的环境?但司机宁可自己一起汗流浃背,也要咬牙关空调,不合常理。若不问缘由,一味地将加收“空调费”之责归咎于司机一身,也有些片面。事实上,对于加收“空调费”这事儿,司机也是“一肚子苦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网约车平台采用“特惠快车”“一口价”等低价服务招揽乘客。然而,平台对司机的抽成并未减少,高温补贴也并不多,导致司机收入缩水、压力增大。司机为弥补损失,无奈之下才想出违规向乘客加收“空调费”的对策。这波操作的“因”,在于平台强力压缩运营成本,压力转嫁到了司机身上;“果”,是乘客只得在司机的对策下,汗流浃背地买单,而司机成了“背锅侠”。可见,表面上的“司乘矛盾”实质上折射出网约车行业利益分配不均的深层次问题。
网约车行业内卷,不能把司机的辛苦钱“卷”进去,更不能牺牲广大消费者的服务体验。问题既已如此,除处罚违规收费的司机外,改变网约车平台的定价机制才是关键。一方面,网约车平台可以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动态调整运费定价,避免行业“价格战”对司机收入造成过度挤压。同时,也必须将汽车的空调能耗考虑到驾驶成本里,合理设定抽成上限,并针对极端天气、特殊路况设置平台补贴。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应及时叫停网约车平台的恶意低价行为,防止平台以各种方式变相压价,并强迫司机接单。
3元“空调费”虽然不多,但收得不合规、不合理,影响的是乘客的切身体验和网约车的长远发展。当网约车平台回归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合理定价,广大司机才能不为“蝇头小利”向乘客发难,真正拥有劳动者的体面,而乘客也可以舒适乘车,安心享受应有的服务。
(原题为《打车还收“空调费”?平台内卷不能让乘客买单》来源 检察日报)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