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新区雁鸣湖镇朱固村,北依黄河大堤。黄河大堤上南面就是一望无际的果园,苹果树、桃树等碧绿的叶子在微风轻轻的吹拂下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泛起层层绿波。粗大的枝干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见证着无数个春与秋更迭的故事,也凝聚了辛勤种果人日日夜夜汗水的结晶。果农赵福泉和妻子白会平扎根乡村30多年,皮肤早已被黄河滩强烈的紫外线灼成了大地的颜色,夫妻志同道合、栉风沐雨几十载却甘之如饴,在“甜蜜”的事业里倾情演绎着动人的爱情故事。

情比金坚:同甘共苦 携手一生

赵福泉出生于中牟县雁鸣湖镇朱固村,他的妻子白会平出生于中牟县万滩镇娄庄村。他们都是60后,高中时代既是同窗,又是同桌。白会平性格活泼开朗,乐观豁达,赵福泉稳重内敛、温柔敦厚,二人性格互补、意气相投,在朝夕相伴中两人暗生情愫,结婚37年,相濡以沫。

他们俩当时是中牟县职业高中的第一届学生,学的就是农业,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与追求,结婚之后夫妻俩学以致用,回到广阔的农村大显身手,在200多亩的黄河南岸搭房置灶,育林培果。这里没有城市的霓虹与喧嚣,却有最纯净的星空与最动听的虫鸣。虽没有海誓山盟,但相互陪伴就是他们最长情的告白。

投身桑梓: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赵福泉刚毕业就开始在家乡种地,当时他承包了十几亩薄地,在棉花田里套种西瓜,收入十分微薄。种了有七八年之久,他用所有的积蓄买了一辆大卡车,从1995年开始跑运输,很辛苦又不挣钱,坚持五六年之后,他在2001年又开始承包土地,这次一下子包了几十亩地。正好赶上林业局倡导农民搞绿化,他开始栽杨树,当时一亩地的杨树能收入几千块,一看种树这么挣钱,周边的百姓便都开始种,他又开始卖杨树种子。

他第一年包了20多亩,第二年扩大到五六十亩,后来又承包了100多亩种农作物。种杨树苗的人逐渐多了之后,就不挣钱了,后来他又开始种果树。朱固村种果树早已形成规模了,他刚开始种了几十亩桃树,有油桃、油蟠桃,成熟之后拉到开封、万邦去卖,很受欢迎,也有不少水果商来到园里拉,还有很多顾客前来采摘。他包的地地势好,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水果交易市场,他种的水果非常畅销,包括10亩猕猴桃。

“种果树太费心,太辛苦。”赵福泉说,从前天到现在,两天两夜,他只睡了一个多小时。天气炎热,地太旱,得忙着浇水,凌晨3点就起来了,得提前把工具准备好,等早上工人上班之后不耽误干活,因为工人都是按小时计费,怕耽误人家的时间。下午工人走之后他还得接着浇水。赶上果树的生理周期必须尽快把水浇上。“干啥都不容易。土地最讲良心,你给它一份投入它就给你一份回报。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特别是经商,偷奸耍滑、勾心斗角是常有的事,唯有土地最实在。你投的越多它给你回报就越多,从来不打折扣。”

“人勤地不懒,打井、架线、排水系统要提前做好,应对各种天天变化。就像孩子的成长时刻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一样,农作物在它不同的生理阶段,都需要精心侍候,该做的工作必须做到,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更不能偷懒简省。等一天两天可以,太久不行,因为树一直在成长,不会等人。”赵福泉对每一棵树都了如指掌,就像老师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一样。每棵果树的习性都不一样,同样施肥,浇水,但长势都不一样,虽然一齐开花、坐果,但叶片位置不一样,果子的品相都不一样。

该修剪时要及时修剪,该疏果时必须尽快疏果,该打农药时要尽快打农药,尤其是浇水至关重要,施肥少了顶多影响产量,而水浇不好可能会造成绝收。“火候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在外行人觉得应该是地旱了再浇水,这其实是错误的认知。果树不同的生理周期都需要水,就像人,可以几日不食,但不可缺水,不旱也得浇。”赵福泉说,浇水的学问最大,以桃子为例,开花前再不旱也必须浇水,等开花坐果时就不能浇水,到了桃子硬核期还必须得浇水,错过这个时机再浇就容易炸核,结果桃子没长成就从里面烂了。

除了浇水麻烦,其他工序也不简单。疏花、疏果、给果实套袋子也很麻烦。几十亩的桃园需要一株一株、一个一个地精心打理。只有受得了风吹日晒雨淋得艰辛,才能迎来硕果满枝的收获。前些年都是夫妻俩共同耕耘,虽然辛苦但不至于寂寞。近几年添了孙子,妻子家务繁重出不来,大多时候都是他一个人守在这里。“有这么多果树陪着我呢!树是有灵性的,是我最诚实的伙伴。”赵福泉说。

坚守初心:靠品质赢得顾客的口碑

劳动虽然辛苦,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从来没有为销售发过愁。朱固苹果历史悠久在方圆百里名气很大,很多人慕名前来采购。大家都公认赵福泉种的苹果口感尤其好,这跟他的高投入是成正比的。他一直坚持着做好口碑。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别人的苹果需要拉到县城走街串巷地叫卖,依然卖得很迟,而他的苹果不出园子就能“一扫而光”,旅游采摘的人不少,单位来采购的和水果商贩来拉的也很多,一次成几十箱来买的人多的是。

他种的桃子口感也与众不同,现在已成熟的黄蟠桃个头肥大,色泽亮丽,软糯莹润,咬一口爆汁,让人回味无穷。有两个来自异地的万亩桃园的朋友说:“你种的桃子咋这么好吃?我们种的桃子看着可光鲜亮丽,吃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连我们自己都不吃。”不吃自己种的东西的人并不鲜见,除了投入不够的原因,还有技术问题。别的果农在成熟前猛浇水,为了催熟,让桃子长得个儿大,而他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在桃子成熟前20天内不再浇水,不违背它的生长规律,任它顺应自然地成熟。

学而不厌:追求永不止步

能有这么好的种植技术得益于他不倦地学习。除了读书外,他还虚心和远近果农切磋交流经验,还经常向省市级的农业专家请教,尤为难得的是,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教授曾亲临他的果园传授经验。因为他的果园面积大,品种多,所以在这里设置示范点,远近村里的百姓都可以来学。“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一进园,不用你自己讲,他们就像算命先生一样对你之前的管理了如指掌,问题出在哪里,给分析得头头是道。”赵福泉对专家佩服得五体投地,“虽然陪着专家辛苦点儿,但我能比别人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

赵福泉是村里第一个在果园养草的,种草后在一年里它能比别人少浇7次水,大大节约了浇水的成本不说,还能降低频繁浇水带来的风险。赵福泉说:“草是该不该浇水最好的参照物,如果看到草旱得受不住了,就表明该浇水了;反之,草能受得住,就证明不旱,不用浇。如果没有草,就要不停地浇水,土壤特别容易板结,土壤的通透性变得差,外表看起来干涸,内里可能已把果树淹死了。”看到他种草成功后,村民们也纷纷效仿,他也很热心地指点大家。

他还受专家的启发做成了生物菌肥,用烂水果做,成本低,还可以做到废物利用。他的做法非常科学,若如法炮制,用好果子做就可以做成人喝的益生菌。另外,他还学会了做鱼蛋白,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因为黄河滩养鱼的人特别多,刚死的鱼,一元一斤,买来自己做成鱼蛋白,一斤的成本只有几块钱,是用鱼、红糖、菌发酵而成的,质量还特别好,网上的鱼蛋白要44一斤,质量还不如自己做的。”

他的生活虽平淡质朴,却幸福安逸。夫妻二人都特别孝顺,在前几年孩子的姥姥和奶奶两个老人经常跟着他们,尽享天伦之乐。孩子们也非常孝顺懂事,回来就给他们买东西,夫妻二人感到无比的幸福。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李志霞 徐少杰 文/图


编辑:李佳露
统筹:张改华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