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晚,贵州榕江县被洪水破坏的“村超”球场,灯光重新点亮。
经过两次洪水来袭,一度淤泥深度达三四十厘米的足球场,尽管没有了绿茵草坪,但坦荡如砥。当地表示,将争取原定决赛时间不变,7月26日,“村超”将烽烟再起。
这其实是榕江此次洪灾后重建秩序的一个表征。刚刚过去的6月下旬,对于三江交汇的榕江而言,无疑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日子,四天内两次洪峰过境,侵袭这座因“村超”赛事爆红的西南小城,城区多处被淹,数万人紧急撤离转移。
这座因“村超”走出一条发展之路的小城,虽然经受了损失,但并未倒下。人们透过无情洪水,看见“村超”余韵下的另一副面孔。于内,自强坚忍,团结一心;于外,携手渡难,守望相助。可以说,这是“村超”精神在危难时刻的赓续。
“村超”是全民参与、置身事内的群像表现,30多万榕江人和他们的故事,托起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品牌”。在此次洪灾中,我们同样看到很多“小人物”的个体善举。腰都直不起来,还扛来一袋米的80岁奶奶;背谷子去现打30斤米的村民;买了一头猪送来的村民;有人捐出一袋钱,零零碎碎共1万多元……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们主动参与其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助力家乡扛过危难,重见彩虹。
太阳会照常升起,日子终归要继续。县里最大的超市淹了,损失不小,老板坦言要重新开店,从头再来;家里进水了,就一点点清理出去;8岁的“村超”少年,满身泥污却默默弓腰清淤,让人动容。这正是“村超”拼搏奋战、绝不放弃的血性写照,如今的榕江人,带着底气和拼劲修复家园。
当洪水漫过榕江时,隔着屏幕的网友们心也被紧紧揪着,有的人已开始行动。自己带菜刀来做饭的四川大哥们,第一时间买了多头牛送来的新疆大叔,带上6000份烩面驱车1500公里而来的河南大哥……这些善意让人心里暖烘烘,同时具象化地展示出,人与人的牢固连接,会成为克服困难的强大支撑。
在这些“热辣滚烫”的故事背后,还有对基层应对灾情、临危组织与执行能力的考验。需要肯负责、有担当、主动干的基层干部,在危急状态下,最大可能保障组织的高效运行,从而实现有序抗洪。
大到统筹调配物资、车辆、后勤、救援人员,小到组织男女老少开锅起灶、煮饭炒菜,都是这场洪水向榕江发起的考试。当众多小的结点纷纷行动,各是其所是,各行其所行,自然能汇聚强劲的力量。想来,成功操办过大规模“村超”比赛的榕江人,可能早把类似组织、动员、参与的行动内化。
何为自救,如何助人,何为坚持,我们在“村超”比赛中、在“村超”经济中、在抗洪抢险中,得到了清晰的认知,也凝结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意识和共生机制。人们心中的共同体意识,在体育赛事中不断被锤炼,也在天灾面前展现出相互托举的力量。
不服输、努力干、肯定行,“村超”塑造出来的这般精神气质,让我们相信,绿茵场上的人声鼎沸与小城里的烟火气,很快就会回来。
(原题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榕江洪灾里看见“村超”》 作者 胡栖安 来源 红星新闻)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