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夏商王朝更迭的关键节点,郑州商城遗址既承载着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也为当代人理解文化包容性提供历史镜鉴。6月28日,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南飞雁接受了正观新闻记者采访,以《汴京听风录》等作品为切入点,梳理河南作家 "厚重多元与现实主义" 的创作特质,探寻历史小说文脉与当代 "商都" 郑州精神的内在联系,阐释文学创作对城市文化的塑造作用。

南飞雁,原籍河南唐河,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郑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其创作擅长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广阔的社会图景和时代特征。著有长篇小说《省府前街》等七部,在《人民文学》《十月》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红酒》《天蝎》等多篇,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天蝎》。曾获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年度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选刊》年度中篇小说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杜甫文学奖。2024年1月入选第五届茅盾新人奖获奖名单。

创作风格形成:传统经典滋养下的小人物叙事

记者:您的作品始终以小人物命运映射大时代变迁,这种创作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有某部作品或作家对您影响深远?

南飞雁我的创作深受中国传统经典文学的浸润。少年时期阅读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作品,为我奠定了 “以微观见宏观” 的叙事根基。这些经典通过刻画市井人物、家族兴衰折射时代风云,让我意识到:小人物的命运轨迹正是大时代的缩影。每当创作遇到瓶颈,我总会重读这些作品,从传统文学的肌理中汲取灵感,寻找突破困境的力量。这种从经典中传承的叙事视角,逐渐演变为我以 “小人物” 为切口展现社会图景的创作风格。

历史题材创作:在真实与虚构间编织时代肌理

记者:以《汴京听风录》为例,如何平衡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

南飞雁历史题材创作需遵循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的原则:

·“大事不虚”:核心历史背景、关键事件必须扎实可考,确保作品的历史厚重感。例如,故事的时代脉络、重要人物的生平轨迹需建立在史料基础上。

·“小事不拘”:在真实历史框架内,允许文学想象与虚构。就像 “用一根真实的钉子将故事挂在历史墙上”—— 只要历史根基牢固,虚构的情节、人物心理便能让故事更生动,甚至让读者产生 “真实感”。这种平衡既保证了历史的严肃性,又赋予文学感染力。

河南作家群的现实主义基因:苦难土壤与城市变迁的文学回响

记者河南作家为何擅长以现实主义展现中原沧桑?这与郑州的工业化、城市化有何联系?

南飞雁:河南作为中原腹地,历史上多灾多难,县志中 “大饥”“人相食” 的记载比比皆是。这片土地的苦难记忆,塑造了河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 我们不仅经历苦难,更在精神上与苦难抗争,这种 “战胜苦难的历史” 成为文学创作的精神内核。

而郑州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本质上是中原大地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缩影。作家身处其中,目睹劳动者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奋进,自然会用现实主义笔触记录这种变迁。郑州的城市肌理中,既沉淀着千年文脉(如李商隐、杜甫等历史文人的精神烙印),又涌动着现代发展的活力(如全国领先的短剧创作),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为现实主义写作提供了丰沃的素材。

文学与城市形象:郑州文脉的千年共生与双向赋能

记者:文学在塑造郑州城市形象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南飞雁: 郑州的文学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脉:

·历史维度:李商隐、杜甫、韩愈等文人曾在此留下足迹,他们的作品本身就是郑州文化的地标(如 “落霞楼” 等意象)。若将这些名人放在其他省份,可能会被高度推崇,但在郑州,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城市文脉的厚度。

·现代维度:如今郑州的短剧创作已成为全国重镇,文学与城市发展形成 “双向奔赴”—— 城市的变迁为文学提供故事,文学则通过作品赋予城市精神内涵。例如,我每天穿梭于郑州街道,观察劳动者、孩子的生活,这些鲜活的城市图景都是写作的源泉。

创作灵感与青年作家培养:扎根土地,以坚持回应时代

记者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开讲是否带来新灵感?对年轻作家传承商都文脉有何建议?

南飞雁:我在郑州生活 20 余年,对这座城市的情感早已融入创作。商博院的讲座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商都文化的底蕴,未来计划围绕 “商都” 展开新的创作尝试。

对年轻作家的建议:

·扎根生活:灵感源于日常,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将郑州的市井烟火、劳动者的身影作为写作素材。

·倾注真情:用文字传递对土地、对人的真实情感,避免空洞的表达。

·久久为功:写作需要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唯有持续创作,才能在文学道路上收获回响



统筹:王绍禹
编辑:彭茜雅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