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夫郑州奇遇记系列报道
飞针穿玻璃,神奇的功夫表演
玉蜂针、碧磷针、冰魄银针……武侠世界之中,无论是飘逸出尘的小龙女,还是武功高绝的东方不败,都曾以纤细飞针克敌争胜,而“四两拨千斤”的演绎也让不少人有了更多功夫想象。
嵩山之下,功夫少年聚气凝神在迅雷不及掩耳间出手,将“飞针穿玻璃”的神奇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如图),不但显示少林功夫的深厚底蕴,也令不少人在惊叹声中探寻绝技的真伪及修炼方式。
飞针表演引发的惊叹和质疑
5月24日,嵩山山谷之中的演出现场,各种绝技轮番上场令人目不暇接,但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飞针穿玻璃”表演。每当透明的玻璃板和绚丽的气球被搬上舞台,台下的观众们总会屏息以待,生怕错过精彩的瞬间。
舞台之上,功夫少年气沉丹田,仿佛将全身的力量灌注于小小的铁针。只见他猛地挥臂,铁针如离弦之箭划破空气,“啪”地一声触碰并击穿玻璃,之后去势不减将气球应声击破,再看玻璃板上已经留下了细小孔洞,边缘几乎无裂痕。
飞针,纤细轻盈,玻璃,坚硬易碎,两者看似毫无关联,却在表演者手中碰撞出不可思议的奇迹。舞台上的表演虽已结束,观众席中震惊和议论的声音却未停息,许多人依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飞针穿玻璃”到底是神乎其技的真绝活,还是江湖假把戏?
记者注意到,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飞针穿玻璃”的表演内容经常引来过万的浏览量,不少人在点赞的同时也会留下自己的观感,评论区内惊叹和质疑的声音从未断绝,而“飞针穿玻璃”的修炼方式也引来大家的关注。
训练融合力量、速度及精准度
26日,记者走进少林延鲁武术学校,零距离触摸表演所用的道具,同时验证功夫少年的飞针绝技。演示过程中,两名少年手持玻璃板和气球,一名少年第一次飞针击碎了玻璃,但未达到击穿效果,第二次飞针才成功击穿玻璃。
“保持垂直,像子弹一样打出去,歪了就飘了。”教练董高磊介绍,练习者最初在一米之外对着木板上直径5厘米的靶标飞针,每针都要尽量垂直地射在靶子上,在保证精准度的同时还需要腕力配合,以达到瞬间爆发快速击穿的视觉效果。
“飞针穿玻璃”表演的成败取决于飞针的速度、质量、形状以及玻璃的材质、厚度等多个因素,考验的是表演者的眼力、腕力和内力,表演所用的玻璃厚0.3毫米,飞针则是缝被子的针“比一般的绣花针要粗一点”, 该项目校记录是击穿玻璃后再刺破8个气球。
他认为,“飞针穿玻璃”将力量、速度与精准度完美融合,堪称“四两拨千斤”的极致演绎,它凝聚了习练者的汗水和努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需要具备超凡的定力和对武学的深刻理解,是对少林功夫深厚底蕴的诠释。
4000块玻璃磨砺出的绝技
刘嘉浩来自湖南,在登封学艺六年时间,他苦练少林绝技,还入选了校表演队。近一年,他已经登台表演了上百场“飞针穿玻璃”,而练功两年耗费的近4000块玻璃,则是功夫少年对武学不懈追求的见证。
他介绍,古代的少林武僧经常会练习飞刀和飞镖,现在飞刀表演因为安全问题已经被逐渐舍弃,但飞针作为一种暗器仍会在舞台上出现,每次以极快的速度将普通钢针掷出,精准度就成为安全性的保证,勤学苦练才是表演成功的保证。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16岁少年站在舞台上时也会紧张流汗,紧张之后的失败也会接踵而来,甚至几次飞针都没能击穿玻璃的情况也会发生。为了避免意外出现,他一次次紧盯目标运气到指头,然后在瞬间甩腕发力,飞针伴随着意念向前激射。
刘嘉浩精通传统大刀、少林棍,登场表演的机会多,场下的练习更加刻苦,他也会在表演中邀请观众登台检查玻璃和飞针,既保证节目的真实性,也通过互动调动台下情绪,一次次成功地将电影中的绝技还原到现实生活之中。
郑州日报记者 汪永森 袁建龙 刘德华 文 白韬 图
统筹:王绍禹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