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嵩山脚下,黄河之滨,有一位与嵩山文化深度交融的探索者 —— 宋宗祧。他从青涩学子到文化学者,再到嵩山文化的布道者,他用半生心血叩击着嵩山文明的门扉,让 “中华父亲山” 的概念从历史烟云中走来。他对嵩山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文化自觉,是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更是一位中原赤子对故土最炽热的告白。

嵩山脚下的成长:山水滋养的文化基因

1945年4月,宋宗祧出生于河南省巩义市,这个南倚嵩山、北濒黄河的小城,成为他文化生命的起点。幼年时,当同龄的孩子在街头嬉戏时,他常常望着南面的嵩山发呆,那些流传千年的神话传说 —— 黄帝在嵩山会诸侯、大禹在嵩山治水的故事,如同神秘的种子,悄然埋进他的心田。《诗经・大雅・崧高》里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的吟诵,李白在嵩山写下《将进酒》的豪情,让少年的他第一次感受到嵩山不仅是地理的高峰,更是文化的圣山。

1964 年,宋宗祧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大学电机专业,踏上了理工科的求学之路。然而,工科的严谨并未冲淡他对文史的热爱,在课业之余,他遍览《史记》《汉书》等史籍,尤其对嵩山相关的记载格外留意。参加工作后,他先后在河北新城县供电所、河南化工厂担任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基层工作的磨砺让他学会用理性思维分析问题,却从未熄灭心中对嵩山文化的探索之火。1980 年~1988 年,宋宗祧在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辗转,让他积累了广阔的社会视野,也让他愈发意识到,嵩山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人以时代的眼光去激活。

笔耕不辍的坚守:在政商与文史间架桥

在繁忙的工作中,宋宗祧始终保持着笔耕不辍的习惯。他的办公桌上,永远摆放着古籍与稿纸,夜晚的台灯下,是他伏案写作的身影。从早期在河南化工厂搞安全技术工作期间,于专业刊物《劳动保护》发表《大企业应当向劳动部门输送锅炉技术人员》和《不能随便用其他材料代替安全附件》两篇文章,因见解独到被上级领导发现,于 1980 年调入河南省劳动(人事)厅工作,到后来在《郑州日报》等报刊上的文史随笔,他的笔触逐渐从经济领域转向文化深耕。

作为《河南省劳动安全条例(草案)》的起草者,他在立法工作中展现出对产业工人、对民生的关切;而作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他在文学创作中倾诉着对故土文化的深情。他的杂文《吊孟浩然赋》《通论》被收入《中原杂文选》,外经贸论文在《国际贸易论坛》等国家级刊物发表,引发业界关注。但真正让他崭露文化研究者锋芒的,是他对嵩山文化的系列挖掘 —— 从提出 “管仲籍贯‘颍上’在登封” 的新观点,到系统梳理嵩山与中华文明的渊源,他以工科生的逻辑思维和文科生的浪漫情怀,在历史的碎片中拼贴出嵩山的文化坐标。

石破天惊的呐喊:二十载力推 “中华父亲山”

2006年 6月15日,宋宗祧的文章《嵩山 —— 中华民族的父亲山》,这篇千余字的短文,如同一颗投向大海的巨石,激起了中原文化界的震荡。他从嵩山30亿年的地质年龄切入,指出其 “万山之祖” 的科学定位,又从甲骨文中 “嵩” 字的原始含义出发,结合《诗经》《史记》等典籍记载,论证嵩山在中华文明肇始中的核心地位。

此后20年,他以愚公移山般的执着推动 “中华父亲山” 概念走向社会,2010年4月21日,他以甲骨文 “嵩” 字为参照设计的 “父亲山” 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获批,成为嵩山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里程碑;2020年登封市政协通过《加快推动嵩山为 “中华父亲山” 的实施方案》提案……他的足迹遍布嵩山的古刹碑林,他的观点回响在高校讲坛、文化研讨会,甚至上了《央视》《人民政协报》等国家级媒体。为了让更多人理解嵩山文化,他创作相声《漫谈嵩山文化》、歌词《中华父亲山之歌》,让严肃的学术观点以通俗的形式传播。

文化寻根的践行:以著作与行动叩问文明

宋宗祧的嵩山文化研究,并不只是埋头于、满足于理论上的突破,更融入了身体力行的实践。他耗时多年创作《还原武则天(上中下)》,表示律诗的源头在嵩山。他走遍登封、巩义、新密等地,推动 “中华父亲山” 碑筹建;他向母校陕西师大、河南省图书馆等捐赠书籍2000余册,让嵩山文化的火种在更广阔的天地播撒。

在他的笔下,嵩山不再是孤立的地理存在,而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 —— 这里有 “嵩生岳降” 的神圣典故,有 “天地之中” 的哲学智慧。他提出的 “华夏之名来自夏朝和嵩山”“嵩山是最早的岳” 等观点,如同打开历史迷宫的钥匙,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原文明的原生力量。正如他在《从郑州读懂中国》中所言:“嵩山、黄河共同在郑州及其周边地区孕育出最早中国。” 这种对民族根脉的深刻认知,贯穿于他的每一部著作、每一场讲座、每一次文化呼吁中。

文明传承的灯塔:在质疑与坚守中照亮未来

宋宗祧深知,文化认同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持续的传播与阐释。当有人问起为何如此执着时,他总会提起儿时的困惑:“为什么只有母亲河,没有父亲山?” 这份源自童真的追问,早已升华为对民族文明完整性的守护。

在他看来,“中华父亲山” 的提出,不仅是对嵩山地理文化地位的确认,更是对民族精神谱系的重构。在全球化浪潮中,当一些人迷失方向时,嵩山与黄河共同构成的 “山河祖国”坐标系,为中华民族标注了 “从哪里来” 的精神原点。正如他在《天下嵩山》中所写:“嵩山之名之所以在中华大地上广为存在,说明嵩山不是无机的石头的堆砌,而是有机的生命的渊薮。”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宋宗祧,依然活跃在嵩山文化传播的一线。他的身影穿梭于嵩山的峰峦之间,他的声音回响在校园的讲堂之上,他的文字流淌在新媒体的平台之中。这位嵩山文化的守护者,用半生心血书写了一部关于文明寻根的壮丽史诗,让 “中华父亲山” 的概念从学术殿堂走向大众视野,成为中原文化自信的鲜明标识。

从提出概念到凝聚共识,从孤身叩问到八方共鸣,宋宗祧以20年光阴印证:文化觉醒,始于对故土文明的赤子之爱;文明传承,成于穿透时光的执念坚守。当我们伫立嵩山极顶,俯瞰这位文化行者的漫漫长路,看见的不仅是岩层叠积的地质史诗,更是一个民族俯身拾掇文明碎片、昂首奔赴复兴征程的精神长卷 —— 那是对文明本源的深情凝视,对传承使命的庄重承诺。

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阎洧涛 文/图


编辑:王洋
统筹:张改华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