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5·18国际博物馆日

看见未来,郑州文博能有多“潮”

戴上VR眼镜,郑州博物馆《丝绸幻旅》将丝路文化与现代科技搬入文博场馆;混合现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MR冶铁工场”把炉火照天地的冶炼场景真实重现;全民学习,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解码工程”让多少历史文化走入群众生活……“五一”前后,一道道精心打磨的文博大餐将郑州的“文博热”推向新高,科技加持、演艺登场、文化传播……这些来自于各大场馆的全新体验,让许多市民一改对博物馆的固有认知。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大主题下,不如跟随记者的视角,来看看郑州的各大博物馆,如何紧跟“时代变幻”,抓住“文博未来”。

孩子们在郑州博物馆内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资料图片)

百馆协力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你知道郑州有多少家博物馆吗?据统计,截至2024年,全市博物馆总数已达116家,拥有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达到15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三级以上达到8家,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博物馆一同组成了郑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服务矩阵,丰富着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任何一家博物馆而言,展览活动都是他们的“基本盘”,也是市民了解历史、欣赏文物和艺术品的重要方式。在过去的2024年,郑州博物馆《玉出中原——河南南阳黄山遗址考古成果发现展》、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孔子印象展》、新郑博物馆《从钱——馆藏古代钱币展》、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郑州《人间烟火——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行》等精品展览在斩获嘉奖的同时,也给入馆市民带来了一部部历史盛宴。

博物馆数量众多、精品展览频频亮相、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据了解,在过去的2024年,全市博物馆共开展各类社教活动7845场,接待观众1081万人次,与2023年相比增长50.8%。节假日期间,由市文物局推出的“寻龙记”“品年味”等文博活动吸引56.7万人走入场馆,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假期一众文娱活动中不断脱颖而出。

科技创新

塑造多元场景体验

对于2025年的博物馆而言,精彩与趣味早已不止展览。5月1日,郑州博物馆打造的《丝绸幻旅》VR大空间沉浸体验受到许多入馆群众的欢迎。在体验过程中,观众佩戴VR设备,化身成一名“时间旅人”,穿梭于丝绸之路上的多个国家与地区,从“威尼斯梦境”到“土耳其万象”,一个个丝路之上的国家在沉浸式体验中浮现,让参与群众直呼过瘾。

这一场景,便是“科技+文博”的一个切片。据了解,早在今年清明节前后,全市文博单位就围绕“文博+AI”的深度融合,通过AI赋能生成推荐官,推出4条文博春日游径,带领广大市民游览郑州。劳动节期间,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更是将精心打造的4D影院《桑林祈雨》搬上舞台,全息技术让商汤祈雨这一历史场景完成重现。而郑州文庙的《孔子印象展》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游客突破时空界限与至圣先师隔空对谈,现场编钟礼乐体验更是带领观众穿越回崇礼尚乐的时代。《六艺传习》体验馆凭借体感投影与三折幕马车等科技手段,赋能“五礼”学习,吸引大量游客沉浸式解锁古代君子必修课,感受古人风雅。

除此之外,“丝路·瑞境VR沉浸院线”、“光幻中的‘河一’MR体验”、《黄帝岐缘》剧本游,以及考古科普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等系列活动,通过科技赋能,将历史文化融入互动游戏与虚拟场景。现如今,在科技加持下的博物馆不断刷新群众感官,入馆游客从“打卡式”看展走向“沉浸式”体验,“可玩、有趣、高科技”逐渐成为郑州文博的新标签。

线下线上

见证文博热火朝天

一众携精品展览、科技加持、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博热”,那么,郑州的文博热到底有多“热”?以刚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为例,全市文物系统共推出9类101项1770多场文博活动,累计接待游客99.43万人次,同比增长58.62%;文博市场总收入2132.07万元,同比增长53.23%,一度引发央视新闻、文旅中国等媒体的全面报道。

在线下,郑州博物馆创新推出的“伊尹的筵席”、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倾力打造的《桑林祈雨》等剧场演出,“商都匠作密码解谜”“我是小小考古家——盲盒探秘”游戏,以及“漆彩风华 至‘扇’至美——非遗大漆漂流扇DIY”“匠心纸韵——古法造纸工艺‘水中生花 丝上成画’”等非遗体验活动,在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将历史文化创新性表达,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承深厚文化。

在线上,各类聚焦“郑州博物馆文创产品”“致敬文物工作者”“沉浸式考古体验”活动的报道层出不穷。微博、头条等平台多个话题登上同城热榜,引发公众讨论,话题#郑州考古工地解锁新皮肤##郑州超百场文博活动致敬劳动者#等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各级各类媒体发布涉及郑州文博信息2万多条,网络点击率达2.67亿人次,郑州文博的传播声量与覆盖面完成了“双丰收”。

据悉,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郑州市文物局将继续策划各类文博活动“彩蛋”,“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商城遗址发掘70周年“国宝回家乡”等文博活动都将陆续奉上,不断提升郑州城市的美誉度、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实践作出文博贡献。

郑州日报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 文 徐宗福 图


编辑:蔡胜文
统筹:梁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