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新密市锚定“四高四争先”目标,以“五聚五提”为抓手,强化“三标”引领,构建重点项目建设全链条服务闭环,推动重大项目早谋划、深储备、快开工、稳落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第一季度,新密市地区生产总值170.7亿元,同比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2%,实现首季“开门红”。

聚谋提质,下好项目储备“先手棋”

紧扣“项目为王”导向,无中生有、有中育新,系统构建高质量发展项目储备体系。一是立体招商强引擎。成立由新密市长任组长招商引资工作专班,建立市级联席会议机制。实行基金招商、平台公司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应用场景招商等招商模式,组织市级、镇(街道)级重大“走出去”招商活动,依托北京、上海、广州驻外招商尖兵开展“迎进来”精准互动,高密度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开展商务洽谈、宣传推介、经贸往来等活动,多渠道多举措引进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高质量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在谈项目23个,新签约项目19个。二是补链强链蓄动能。立足“生态立市、制造业强市、文旅兴市”战略,布局国惠环保、全域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和美乡村建设等生态领域项目19个,实施逸祥卫生、越达工业机器人、金燕科技等制造业强链工程137个,打造银基文旅产业园、伏羲山文旅综合体、溱洧水城等沉浸式体验项目37个,形成“生态链筑基、制造链焕新、文旅链耦合”发展格局。三是政策赋能拓增量。聚焦“政策红利转化+动态筛选优化”双轮驱动,举办全市专题培训,深度解读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建立“专家解读+模拟评审”辅导机制,切实提升项目申报与政策匹配精准度;对照全省重点项目6大领域55个行业分级分类储备三级重点项目,严控低效重复项目入库,形成“省级龙头引领、市级强链支撑、本级特色补充”梯度储备体系。2025年,全市列入三级重点项目282个,总投资160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50.5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92.23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26.3%;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两重”“两新”项目27个、专项债项目93个,资金需求共计136.29亿元。

聚力提效,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按照“一切有利于项目推进”原则,坚持大员上阵、全员上阵,构建“领导包联+专班攻坚+精准调度”推进机制,推动项目建设全面提速。一是专班包联全覆盖。实行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分包制度,省、郑州市重点项目由新密市四个班子领导、新密市委常委联系分包,新密市本级重点项目由相关县处级领导及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联系分包,组建“首席服务员+首席代办员+首席统计员”“三员”专班,全面解决项目立项、用地、环评、征迁等各方面问题。二是三级联动破梗阻。构建郑州市综合统筹、市本级精准调度、乡镇办属地攻坚“三级”服务体系,聚焦机制联动、力量联合、信息联通、队伍联训“四联”,横向资源共享、协调配合,纵向层层负责、责任到人,推动项目建设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服务,打通服务项目“最后一公里”。三是一线问需增质效。固定每月15日为“项目建设调研日”,由分包市领导带队到项目单位进行实地走访,了解项目困难、听取意见建议,主动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企业发展信心。2025年以来,各级共下沉项目460余次,组织市级联席会21次、现场协调会37次,解决用地、资金等问题29件。截至目前,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54亿元,占比46.20%;郑州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4.86亿元,占比47.05%;省、市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完成率100%,新开工项目开工率86%。

聚心提优,锻造要素保障“硬支撑”

聚焦土地、环保、资金、公共服务保障等关键要素,推行“前置服务+协同攻坚”模式,破除项目落地瓶颈障碍。一是强化用地保障。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动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行带“方案”出让、“标准地”模式,灵活采用租赁、弹性年期等多元化供地方式,有效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提前介入土壤污染调查、文物勘探等关键环节,创新推行“交地即交证”“带押过户”举措,系统性破解供地慢难题。二是优化环评服务。应用“三线一单”成果,建立省、市重点项目环评管理台账,采用《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函》动态跟踪进展,优化选址选线,预防触碰法律“硬伤”;对重大项目实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建设单位依法推进环评。三是完善配套支撑。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走访企业35290家,申报17036家,推荐12460家,授信10971家,授信额度227亿元,已放款134亿元;组建供水、供电、供气、供暖“基础设施联合保障专班”,提前对接项目需求,推动实现“项目开工、配套到位”。

聚合提速,畅通审批服务“快车道”

聚焦项目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协同难等痛点,推行“一窗集成办理、数据靶向跟踪、联席攻坚破壁”模式,推动审批服务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跃升。一是设立综窗办事。在市政务大厅设立建设项目综合受理区,整合发改、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住建、人防、水利等12部门职权,审批事项精减至40个,328个办理事项一张表格申请,实现“一窗受理、一表申请、并联审批、一次办结”,社会投资一般工业项目立项至竣工验收全流程审批时限压减至19个工作日。“水电气暖”线下推行联合报装,线上实行政务服务网、豫事办等平台“零跑腿”办件。二是建立精准台账。建立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台账,重点统计核准备案、项目选址许可、用地规划许可、环评审批、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6大类手续办理情况,动态更新项目信息,通过领导包联、“三级四联”、“三员”服务等机制实行限时销号管理。三是健全会商机制。定期组织召开政企联席会议,实行“企业点单+部门接单”模式,通过“问题清单+限时办结”机制解决用地审批、环评提速等诉求9项。推行“市长解难直通车”机制,定期由市长召集组织联审联批工作协调会,通过“一事一议”专题调度解决重大项目“卡脖子”问题,推动5个总投资超46亿元重大项目审批堵点全面疏通,保障项目高效落地。

聚责提标,拧紧责任落实“压力阀”

以“目标倒逼、过程管控、刚性问效”为导向,构建“高位领战—动态督战—立体评战”责任传导体系,推动项目建设责任全链条压实、问题全周期化解。一是高位领战强担当。新密市长牵头召开重大项目谋划会、集中观摩会等专题会议12次,固定每月7日、20日召开经济运行与项目建设“双研判”会议,累计协调解决规划调整、资金保障等关键问题27项,推动18个重点项目提前开工。二是动态督战盯节点。实行“周调研、月调度、季观摩”模式,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中心牵头,每周下沉项目一线开展调研服务,每月组织召开项目集中调度会,每季度组织全市各乡镇(街道)实地观摩、现场点评,保障项目建设按照预定节点推进。三是立体评战激活力。深化年度评价机制,对项目单位、联审联批部门、要素保障部门等48个责任主体,围绕项目推进、作用发挥、投资完成、项目开工等情况进行年度量化评价,全面激活项目招引、落地建设、跟踪服务等各环节党员干部内生动力,驱动市域经济向“绿色集约、数智融合、链群共生”三维能级跃升。

新密市以“五聚五提”工作机制为抓手,通过全链条压实责任推动项目落地、多层级协同攻坚破解瓶颈堵点、全要素精准配置保障建设需求,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压舱石” “助推器” 作用,实现项目建设全周期深度衔接,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底盘、增添动能。

记者 薛璐 通讯员 田万吉


编辑:康迪
统筹:张改华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