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郑州】——2025“首季奋进路”系列报道

构筑聚才强磁场 引来更多千里马

郑州轻工业大学年轻教师李飞,了解到郑州和郑州轻工业大学的人才政策,博士毕业后义无反顾选择回到郑州。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从世界顶尖学者归国,到青年才俊学成返乡,相似的故事在中原大地各个领域书写。

郑州以“郑聚英才计划”为牵引,打出一套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今年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9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33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13人;持续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落实“1131”专项服务措施,已为大学毕业生开拓有效就业岗位 7.08万个;完成职业技能培训9.02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 5.4万人。

服务留才 打造全链条人才生态圈

5月10日,郑州花园路万达坊青年人才专场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线上线下167家企业集中“招兵买马”,吸引近千名求职者到场应聘。

郑州科技学院大四学生刘曦手握简历,在人群中穿梭寻觅合适岗位。“我已经投递了10多家企业,希望今天能有好结果。”

招聘会搭建对接沟通平台,也是郑州市深化人才服务创新、构建多层次人才生态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郑州以“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为抓手,持续升级人才政策服务矩阵,全市开展“1+8+N”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形成活动聚才、项目引才、事业留才的良好局面。

今年一季度,全市各招才引智成员单位共开展各类引才活动53场(线上11场,线下42场),达成就业意向56479人。共引进各类重点人才29801人,引进人才项目7个,投资金额86.03亿元。

产业聚才 城市发展与人才同频共振

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

面对产业升级带来的迫切人才需求,郑州选择将产业升级与人才引育深度融合,坚持“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并举。

郑州市持续推动人才政策迭代升级,先后制定“一事一议”引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等19项配套政策,先后引进顶尖人才25名,聘任施一公等10名院士专家为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特聘顾问”,精准靶向引进一流领军人才621名。

以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发展第一动能,这种“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逻辑背后,是郑州推动“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郑州聚焦智能终端、汽车制造、人工智能等20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发展,制定落实龙头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柔性引才、卓越工程师培养等政策机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800家、科技型企业超过1.3万家,引进骨干人才2105人,高技能人才3年翻一番、达到103.4万人,推动形成以产引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助力发展的人才工作格局。

在产业集聚效应下,各类创新平台已成为集聚培育人才“强磁场”,一大批青年人才汇聚在郑州,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推动郑州产业结构升级。

政策惠才 持续发力护航人才逐梦

“2024年,我计划回来就业。前期通过网上查询和电话咨询,对郑州尤其是郑州轻工业大学的人才政策有了充分了解,真正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于青年人的友好。”入职1年多的李飞告诉记者,到郑州就业后,享受到了学校提供的安家费、住房补贴及副教授津贴等待遇。

在“好平台+好岗位”的磁吸效应基础上,郑州拿出实打实的政策,推动“政策护航+服务提质”并驾齐驱,为心怀梦想的青年人才免去后顾之忧。

4月28日,2025年郑州市第三批人才公寓上线配租,涉及二七区、经开区、中原区、郑东新区4个项目共计2052套房源,向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网上最快60秒审批,目前已配租20批5万套(间)。

人才安居环境不断优化的背后,是郑州对人才生活需求的深度考虑。为此,郑州研究出台“郑聚英才计划”,并先后制定市级19项配套人才政策,以及16个开发区、区县(市)的人才配套政策,形成“1+19+16”郑州市人才政策体系。

“‘郑聚英才计划’相较于此前的人才政策,其引才力度更大,支持范围更广,含金量更高,激励措施也更加实在。”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任科员梁国表示。

近年来,郑州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培育新质生产力需求,聚焦“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在引、育、留人才上狠发力,向各方人才抛出“橄榄枝”。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实现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郑州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郑州正以“服务+平台+政策”三维发力,让人才不仅“引进来”,更能“融进来”“留得住”。

记者 李娜 刘盼盼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