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频截图

近日,00后异瞳少年王金陷入摆拍争议。近段时间以来,他凭借拍摄治沙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蹿红,短短一个月,其粉丝量蹿至210万。随后,王金被爆其多期治沙视频并非独立完成,而是由团队策划、包装而成,这一爆料一度登顶微博热搜,引发广泛争议。

目前,王金与爆料者杨先生的团队可谓各执一词。杨先生一方坚称,王金多期广受关注的治沙视频皆由其团队精心策划、专业包装,指责王金在走红后忘恩负义,单方面中止合作。而王金则回应称,自己与团队仅有12天的合作经历,前往内蒙古的初衷是为了打工挣钱,拍摄视频不过是记录生活点滴,绝非刻意立人设、做账号。双方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合作细节的模糊不清、收益分配的矛盾分歧以及视频内容真实性的争议上。目前双方的争吵已经演变为一场“罗生门”,让公众一时难以看清真相。

从公益角度看,治沙事业无疑是一项意义非凡的工程,它关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关乎着子孙后代的福祉。倘若王金确乎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投身于治沙工作,那么他的每一个行动、每一滴汗水都值得被肯定与赞扬。他的视频传播,纵有其“00后”“异瞳”“荒漠”“治沙”等吸睛引流的“网红因素”,但如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治沙和环保问题,为公益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然而,若视频内容存在大量摆拍,甚至是由团队精心策划包装出的虚假“人设”,那对公众而言是无法接受的,也会导致对其信任的崩塌。在流量至上的时代,短视频已然成为传播公益理念的重要途径。然而,流量也是一把双刃剑,部分主播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不惜对公益事件进行夸大、虚构或摆拍,改变了原本纯粹公益行为的朴素面貌。

异瞳少年治沙陷摆拍争议,便折射出走网红路线做公益传播的复杂性与困境。如果真实劳动与商业化包装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公众对“草根正能量”就会既满怀渴望,又心存疑虑。当年“凉山扶贫”的闹剧犹在眼前,若再来一幕治沙治水的荒诞剧,良善可经不起这样一次次的耗损。

表面上看,此次事件争议的焦点在于,王金究竟是为了流量而去做公益,还是因为公益意外收获了流量?实质上体现了公众的一种担忧——当公益失去纯粹性和真实性,那么公益还是公益吗?倘若所谓的公益活动只是为了流量,公益会不会成为一场作秀,成为商业利益的工具,从而失去本心,丧失其真善美的公众期许以及推动社会前行的动力,成为弄虚作假的载体,甚至滑落到公共道德标准之外? 无论王金还是其他主播,包括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得仔细思索,并给出清醒的答案。

(原题为《异瞳少年治沙被曝摆拍:公益与流量,孰前孰后?》 作者 和生 来源 潮新闻)


编辑:左海涛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