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风掠过华北平原,浚县古庙会的鼓点声穿透千年时光。22岁的王大荣绑上近两米高的木跷,轻盈跃起,衣袂翻飞间,她化身古画中走出的扑蝶“女公子”,引得观众连连惊叹。这位笑容明媚的00后姑娘,不仅是浚县社火高跷的新生代传承人,更在央视舞台上为家乡非遗文化点亮了一束光。
王大荣和朋友登上舞台(左)
古庙会里长大的“社火女孩”
浚县古庙会,被誉为“华北第一古庙会”,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锣鼓、秧歌、高跷、舞狮……每年正月,这座千年古城便化作民俗艺术的海洋。王大荣从记事起便浸润在这片文化沃土中,“三四年级时,我就跟着桥西的腰鼓队满街跑,鼓槌比我的胳膊还沉。”她回忆说。
高跷,是社火表演中最惊险也最夺目的技艺。16岁那年,王大荣被西街高跷队飒爽的身姿深深吸引。“女孩踩高跷?摔坏了怎么办!”母亲的担忧不无道理——两米高跷上,翻滚、劈叉、叠罗汉,每一步都险象环生。她却偷偷报了名,“要胆子大,不怕摔。”这句朴实的话,成了她闯过高跷路上每一道坎的信念。渐渐地,青涩的“社火女孩”蜕变为队伍里的“台柱子”。
央视舞台上的“文化信使”
一周前,浚县职业中专成立高跷社团,毕业就在母校工作的王大荣被聘为指导老师。“学生们总问我怕不怕,我说怕,但更多的是热爱。”她带着00后学员们一起学习传承高跷表演这项技艺。
今年4月中旬,一通来自央视的邀请电话让王大荣恍如梦中。登上CCTV-3《越战越勇》舞台时,她以一段《公子扑蝶》惊艳全场:她踩着高跷,轻盈如燕,化身为古代文人雅士,手持折扇,追逐蝴蝶。
“让全国观众看见了我们浚县的高跷表演,很骄傲。”王大荣将动态发出后,她的学生留言:“老师,越来越好。”
王大荣和母亲在舞台合影
临近五一,王大荣谈起对“劳动”的感悟:“高跷技艺的传承,靠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练,从最初颤颤巍巍地绑上木跷,到如今能踩着高跷完成复杂的舞步和动作,每一个进步都凝结着汗水与坚持,作为一名00后高跷非遗传承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劳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对热爱之事的坚守。”踩稳这根高跷,就能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在浚县,像王大荣这样的00后非遗“守艺人”并非个例。这些年轻人正以青春的视角重新诠释传统,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正如五月骄阳下飞扬的高跷,劳动者的光芒,永远炽热如初。
统筹:石闯
编辑:古晨茜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