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打开手机,自驾、旅游、排队等话题扑面而来。耳边也响起家人的追问,“人家都出去玩,我们不去哪儿转转吗?”其实五一前夕,我专门请了年假,和妻子带着年近八旬的父母,去了他们心心念念多年的山西五台山、太原和平遥古城。孝心之旅,错峰一游,颇为尽兴。

假期来临后,一家人最终达成的方案是:在家看书、写作、喝茶、做饭。而妻子头天晚上买的面包机,隔天早上就到了,解锁制作面包技术也成为计划之一,激发了更大的劳动兴趣。

像这样为自己量身定做计划,也成为了众多家庭、众多劳动者“五一方案”的一种。翻开朋友圈、微博、小红书等,不少人晒出旅行照,也晒出劳动照。换被、洗衣、打扫、带孩子回老家锄地等等,旅游之外打开的假期干活思路,还原了“劳动”的意义。

​这个时候,无论在家、在岗位还是在路上,人们都有着自己的安排和念想。只要能让自己充实和快乐,就是值得的。

看到网上有人讨论:五一要旅行还是劳动?这个问题反映出在生活和劳动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所触及的“甜蜜的烦恼”。它显然是感性的,也不会有统一答案。如果非要设置一个衡量标准的话,那应该是:勤劳打拼、让生命鲜活。

作为一名自小体验过农活艰辛、如今以写字为生的人,我热爱旅行,也热爱劳动,还曾一边旅行一边劳动: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奔驰的高铁上、在夜深人间的异乡旅馆里,写下那些带着思想或情感温度的文章。

而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劳动的种类和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如果说,多年前我的村庄父老认识到“用文章赚稿费也是一种劳动”是难能可贵的认知进步,那么,这种进步早已融合为一个时代的进步——从承认模特走秀、嘉宾上电视动动嘴是一种劳动,到承认直播带货、发布短视频也是一种劳动,再到“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新职业。我们已经借由“劳动概念”的拓展,不断迈入更高的“劳动层面”,进而感知到“劳动与人”结合的更佳境界。

在常态中,我们已经摆脱了必须在劳动和旅行之间严格“二选一”,这种“二选一”可能令利益受损的窘迫性。当我们去旅行时,可以安安心心地玩耍,远离工作的辛劳;当我们工作时,也不会因为别人在旅行而羡慕甚至痛苦,因为我们并没有丧失旅行的资格和机会。

说到底,劳动获得感和旅行自由度的提升,是人们在面对“安身立命”等命题时更从容、更安宁的关键原因。感谢劳动的意义,感谢旅行的意义,我们可以为之共勉。

(原题为《“五一要旅行还是劳动”?勤劳打拼、生命鲜活就是衡量标准》 作者 宁琉 来源 红星新闻》


编辑:陈若松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