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下午举行的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文脉赓续——经典诗词涵养新时代新大众文艺》分论坛上,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河南省政府文史馆员李仲党,分享了自己对于如何用音乐语言来传承经典诗词的思考。
李仲党坦言,中国音乐界也一直在呼吁并探索用音乐的语言来传承经典诗词,目前经典诗词用音乐来表现的作品非常广泛,每年都有大量的诗词音乐问世,有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合唱、独唱、鼓乐等,但是它更多还是停留在一个所谓的沙龙式的圈子里面,推广起来非常困难,无法“破圈”走入社会和大众中。
“河南本土的作曲家,无论是老一辈作曲家,还是年轻一代的作曲家,多年来从未停止诗乐融合的探索。”在李仲党看来,要想“破圈”,首先作曲家要搞清楚是为谁而创作、是让谁来听,“不能一说到诗词就觉得要高高在上,而是应该去尝试让这些古老诗词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气、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大家愿意听、愿意学,才能更好地传承。”
李仲党也一直在思考怎样能让经典的诗词变成一个音乐的活化石,目前正在以《诗经·郑风》为蓝本创作组歌,将《郑风》21篇创作成一个具备故事性、艺术性、娱乐性的音乐作品。“《郑风》根植郑州,创作班子在创作组歌时吸纳糅合了郑州地方民歌和河南曲艺、戏曲等元素,这样使得音乐非常有个性,且地域性风格浓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套组歌会在舞台上进行呈现。”
李仲党谈到,近年来,郑州非常重视郑州文化名片的打造,他认为,《郑风》是最好的名片之一,作为音乐工作者,应该全力以赴地把这个名片打造好,也是作为一个音乐人的梦想。此外,他还构想结合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四位巨匠的经典作品诗词,打造出大型交响组歌《唐风新韵》,希望能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共同参与到经典诗词音乐创作中,打造郑州的另外一张文化名片。
本报记者 秦华 文 李新华 图

iPhone版
Android版
中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