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览焦点:国庆期间,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因生意火爆意外成为焦点。然而,这次走红并非全然是赞誉,随之而来的还有关于其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是否适合高温油炸的质疑。面对网络声音,“鸡排哥”没有选择沉默或情绪化对抗,而是在10月5日迅速发布视频,晒出了涵盖生肉、成品鸡排及食用油的共6个批次、两地检测的合格报告,并亮出了自己的健康证,明确表示将于10月8日正常出摊。这一波干脆利落的操作,值得点赞。
首先,“鸡排哥”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危机公关。他没有陷入无休止的口水战,而是用事实说话,以权威第三方的检测报告作为最有力的武器。这份报告不仅回应了针对食用油的核心质疑,更将品控延伸至原材料和成品,展现了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底气。这种直面问题、用证据自证清白的做法,远比任何苍白的辩解都更具说服力,也成功地将舆论焦点从质疑拉回到了事实本身。
这一事件也折射出当下网络舆论场的一个缩影。网友对食品安全保持高度警惕本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这种监督有助于倒逼从业者严守底线。然而,监督的前提应是基于事实和科学。最初的质疑点“大豆油不适合高温反复油炸”,本身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食品工艺问题,但若未经核实便直接转化为对商家“不专业”、“有害健康”的指控,则可能演变为非理性的“审判”。网络赋予了每个人发声的权利,但这份权利也应与责任和审慎相伴。
“鸡排哥”的遭遇,是许多在网络上走红的个体经营者的一个侧写。他们一方面享受着流量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也必须承受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的压力。对于这类凭借勤劳和手艺谋生的普通创业者,社会不妨多一份理解和包容。严格的监督是必要的,但不应是吹毛求疵的;质疑的权利是存在的,但更应建立在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
“鸡排哥”表示将正常出摊,这是他对自己产品和清白的自信,也是对社会监督的坦然回应。这件事最终形成了一个多赢的局面:消费者获得了知情权与安心,经营者证明了自身并提升了信誉,网络环境也因事实的澄清而少了一份戾气。它告诉我们,在面对争议时,证据比情绪更有力量,理性的沟通比冲动的指责更能解决问题。希望“鸡排哥”的鸡排生意能继续红火,也希望这样的理性之光,能照亮更多的网络空间。

闻览红星新媒体中心
闻览红星新媒体中心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