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霞


周日的早晨,雾蒙蒙的天空还未明亮起来。清晨的六点半,灵隐寺门外已经排起了蜿蜒长队,放眼望去熙熙嚷嚷的人群中年轻人占据大部分。他们手中拿着香盒、红绳、祈愿牌以及求来的开光手串等。有的人挽着手中的香囊,神情庄重;也有的人边等待边低头摆弄手机,嘴里小声默念着小红书上推荐的“求签攻略。”

在队伍的前列,两个年轻人正低声交谈着:“待会进去一定要先拿三根清香,我们先拜天王殿。”“听说最近新出了一个葫芦手串,象征着福禄,寓意很好,我们也去求一个。”类似的对话在队伍中不时可以听到。

灵隐寺入口处

自从“上班”、“上学”不如“上香”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刷屏,寺庙打卡在年轻人中悄然成为热潮。从大学生群体到打工人寺庙一日游,寺庙不再是老年群体精神寄托的专属空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用脚步和香火丈量着寺庙,寺庙成为了年轻人“心灵充电”的场所。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统计,2024年全国寺庙类景点的游客量同比增长了47%,其中18-35岁的年轻人占比高达63%。他们的目的地不只是灵隐寺,南京鸡鸣寺、苏州广仁寺、北京雍和宫、苏州寒山寺等正在成为年轻人打卡旅游的新据点。

焦虑职场人:香火中寻找心安

26岁的小李从大学到工作一直居住在杭州,如今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程序员行业35岁面临失业的现状时常让他夜不能寐。高度压力之下,工作任务繁重、绩效考核不达标、无休止的加班、晋升通道受阻等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将他困在生活的漩涡中。失眠、焦虑、脱发等现代人的“标配”问题,小李一个也没有躲过。每天的生活轨迹被限定在出租屋与公司之间,上班几乎占据了生活的全部,个人生活空间被压缩的所剩无几。“这份工作就像跑步机上的奔跑,看似努力前进,实则原地踏步,看不到未来又不知如何能改变现状”他苦笑着说。

这个五一假期,当朋友圈被旅行照片和聚会动态刷屏时,小李选择第二次登上灵隐寺后的北高峰。“第一次是陪着朋友一起来的,朋友说北高峰求财最灵,结果他真的转岗到核心项目组了,职业发展前景更加明朗了。”说到这里,小李的笑容中带着些许无奈和期待。

北高峰财神庙

五月的第一天,破晓的晨光尚未穿透薄雾,小李早早收拾好了行囊。灵隐寺前早已人头攒动,香客络绎不绝。有游客举着相机拍照留念,也有年轻人手持寺庙免费提供的“三根清香”,虔诚祈福,焚香祷告。寺内清香缭绕,仿佛与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他并没有直接去寺庙,而是准备沿着湿滑的山道一步一步爬向灵隐寺后的北高峰。北高峰并不高,海拔高度不过300多米,但是阶梯曲折蜿蜒,潮湿的苔藓让行人的每一步都显得格外吃力。他说:“在爬向财神庙的路途上来来往往的人几乎都是年轻人,大家既期盼又带着疲惫。”在山顶的财神庙,香火鼎盛,有人在烧香,有人在直播,有人在认真写“财运卡”,还有人在求“财运符”。站在香雾缭绕的庙前,小李闭上眼,双手合十,在心里默默许愿。他说:“求签拜佛,是一种希望的过程,希冀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带给我更多的精神慰藉,希望自己可以好运一点,也希望心能静下来。”在这短暂却庄重的仪式中,他感到生活有了一个可以暂停和喘息的空间。北高峰之行,仿佛是一场与现实拉开的安全距离,也是一次自我修复的尝试。

同样寻求精神喘息的还有在杭州从事财务工作的小田。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高压加班后,他选择周末躲进灵隐寺的禅修营。白天跟着僧人学习打坐冥想,晚上伏案抄写佛经,忘却工作的烦恼,仿佛短暂地与世隔绝。在这里,他严格遵守寺庙的清规戒律,并非出于宗教信仰,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或者心灵放松的方法,为自己重新找回一点生活的控制感。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外部世界的竞争压力,还是内心的自我怀疑,都让人疲惫不堪。现代社会提供了众多的解压方式,但真正能让人安静下来、凝视内心的空间,却似乎越来越稀缺。然而,香火缭绕下的寺庙却提供了一份安静的抚慰。我们看到小李、小田这样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定义“上香”:它不再是宗教信仰的延续,而是一种现实之下的自我疗愈,是高压生活中的短暂停靠站。

考研生存者:用上香换一丝确定感

除了职场中的打工人,在校园与图书馆奔波的考研生,也悄悄加入了“上香大军”。在一场关于未来的拉锯战中,他们像潮水般涌入寺庙,在烟火缭绕中,试图抓住一丝确定感。

24岁的小宋是一所郑州高校的往届毕业生,正在准备“二战考研”。“我真的不信佛,但是我真的感觉撑不住了。”她反复强调这点。在第一次考研失败之后,她休息不到一个月就再次进入了备考状态。每天早早起床、背书、刷题、刷网课,每分每秒都不敢松懈。她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但效果并不如预期。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焦虑感频频袭来,有时候直到凌晨三四点仍然辗转难眠,甚至半夜惊醒,脑海里面仍在默背英语单词。她说:“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怎么都跳不出来。”

在学习压力驱使之下,小宋在某一天清晨带着三根香和一张写满愿望的小纸条走进了郑州的大观音寺。当走进寺门的那一刻,钟声响起,她有点发述,但还是将纸条折好放入了功德箱。闭眼祈祷时,她真切地希望自己可以“上岸”。这是她考研二战期间第三次来到寺庙。她说:“自己并不相信这样的行为能够改变命运,但长期积压的情绪似乎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小宋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寺庙的各个角落,像她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在跪拜时眼角带着泪痕,有的人闭眼凝神默背着什么。小宋说:“大家只是生活中遇到了难题,需要找个地方喘口气而已。”

大观音寺

年轻人走进寺庙真的是在寻找“佛”吗?从一个个类似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他们更像是在寻找情绪的发泄口。面对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寺庙成了一个缓解焦虑,寻求心理安慰的的场所,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心理庇护所”。“上班不如上香”更是年轻人为自己寻找压力出口的一种戏谑表达,是现实压力下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心理专家指出,这样的寺庙热并不是单纯的信仰回归,而是另一种社会心理的投射。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属于“情绪寄托性仪式”,通过具体而可控的仪式动作,让人在混沌的现实中获得某种“确定感”。年轻人爱去寺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回归,而是一种非制度化的精神调适行为,是一种与自己和解、自洽的过程。

热潮之下,清醒依然属于年轻人

从灵隐寺清晨的香火、北高峰虔诚的攀爬到寺庙禅修营以及大观音寺里的轻声祈愿,年轻人走进寺庙的背后,不是因为信仰本身,更多的是现代生活中复杂情绪的映射。他们或是在职场压力之下寻找片刻的“喘息”,或是在寺庙中寻找快节奏社会自我灵魂的出口,或是在学业压力的重压之下本身情绪的释放。这既是一种逃离,也是面对生活重压之下的柔性对抗。在现实社会环境无法彻底改变时,人们总是需要寻找某种方式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缓解。有的人选择旅行,有的人选择夜跑,而寺庙则成为一种兼具神秘性与仪式感的精神避风港。寺庙热无疑是当代人消解情绪与压力的手段,这种行为无需过度解释,也不应该被简单批判。

在如今的社会中,年轻人面临更大的压力,比任何一代都迫切的渴望确定感。学业压力、职场内卷、情感困境、家庭期待,这些现实问题的重担压的他们几乎无法呼吸。“上香”这一行为虽然并不能改变现状,但是寺庙这种非功利性、非竞争性的空间可以让人们短暂放下生活、学业的重担,在虔诚的朝拜、上香的仪式中完成对自己情绪的接受与和解,为生活注入依旧有希望的暗示和前行的力量。

正在郑州读研究生的小刘代表着许多年轻人的清醒认知:“虽然自己也会经常去寺庙,但是更多的觉得是一种心理安慰,现实问题的解决依然需要靠自己的双手。”无论是杭州的小李、小田、还是郑州的小宋,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抉择和生活压力之下,他们也只是把“上香”、“拜佛”当做自己心理压力的宣泄口,更多的是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内心怀着对生活的希望,在静谧的寺庙环境之中寻找自己内心的答案,从而缓解自己生活的压力。

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关于“寺庙打卡”、“求签攻略”的内容不断刷屏。寺庙旅行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可以放松身心的现实路径。这股热潮也引发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官方媒体的关注。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成庆说:“年轻人涌进寺庙是因为社会变动之下,年轻一代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寺庙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一种安慰感。“上香”这种仪式行为可以让抽象的压力变得可管理、可操作,从而获得心理慰藉。”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稻葵说:“年轻人在工作、学业上面临问题,带着问题来到寺庙,这种行为是一种积极思考的方式,只要思考就是正向的。让人欣慰的是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出路,始终保持着清醒,成功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与汗水。”可以看到这股寺庙热并没有导致年轻人真正的皈依宗教。专家认为这更多反应了当代人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以及他们自我调节的智慧。寺庙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心灵寄托,却无法带领他们真正走出焦虑。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应该在更广阔的维度上,真正为年轻人的焦虑松绑,营造一个更加能够理解他们、支持他们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能够拥有更多元的应对方式和更充足的心理资源。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