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羿
又是付费实习的推销电话,电话那边没说两句王雨便不耐烦地将其挂断。想起之前参加的网络面试,王雨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可她还是没想到,她的简历早已被明码标价流入黑市——7元一份,精准分类,批量出售。一切的开始是一篇以《没人想来顶级外企实习吗!》为标题的小红书帖子,吸引了近百名高校学生踊跃投递。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像王雨一样,在尚未辨明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便匆匆交出了包含个人详细信息的简历。
来自顶级外企的继任实习?
2025年4月,小红书上一篇标题为《没人想来顶级外企实习吗!》的帖子悄然出现,宣称招募宝洁市场部实习继任。帖子下方,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蜂拥而至,如同逐光的飞蛾,顶级外企的实习机会好像比光更值得他们追逐,他们涌向评论区留言、向贴主私信,虔诚得像围绕在神像前的信徒,享受着众星捧月般拥趸的贴主真的能赐予他们入职顶级外企核心部门实习的机会吗?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光辉耀眼的机会,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不骗钱,只骗简历。
李晨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正在海投简历的大三学生,她几乎毫不犹豫地点击了帖子中的投递链接。“当天下午就接到了‘HR’的电话”,她回忆道。电话那头的女声语速很快,称将安排“实习生”通过微信联系她。很快,一个名为“宝洁HR助理”的账号发来消息,通知她次日通过飞书进行线上面试。
事情发展地过于顺利,李晨也并非没有半点疑心,“面试信息不是通过公司邮件而是通过微信发给我,是有些可疑,但在这种机会面前我也没顾上多想。”总之,在约定当日她进入飞书进行线上面试。
面试如期开始,但气氛诡异——面试官始终未露脸,摄像头一片漆黑。对方不断追问她过去的实习细节,却在她反问业务内容时支支吾吾,只说“做女性用品”。最后,面试官告诉她这一面只是HR面,后面还会有两轮业务面,要她等后续消息。在等待中回想起过去的种种疑点,李晨越来越觉得这场面试或许是场骗局。“宝洁作为外企,官方沟通工具是Teams而非飞书,公司招聘流程中根本没有HR初面”。不过,得知这些细节是李晨经历骗局后在小红书发帖为自己的怀疑求证之后了。
这场面试骗局并非毫无破绽,而恰恰相反可以说是漏洞百出,在李晨联系上和她经历相似的受骗者并对受骗经历进行复盘后有所发现,其一:在这场骗局中,HR和HR带的实习生疑似为一人操纵两个号来进行配合行骗,其他将面试进行下去的受骗者反映,后续还会有一个负责业务面的男性角色,虽然几个角色相互配合,但他们的电话归属地都不是宝洁所在的上海。其二:当受害者质疑为什么不通过官方邮件约面时,对面回应道:实习生团队目前是外部支持,到最终面和发offer的流程会转到内部邮件通知。虽然像是能自圆其说,但不通过官方邮箱,始终不能证明其身份。最后,似乎所有被骗者都以面试未通过收尾。
不过,这时一个疑问也随之而来,骗子处心积虑设计这样一个骗局,究竟是为了什么?一般来讲,这样的骗局中,诈骗者往往是为了诈取钱财,但在众多受骗者中,并没有人被索要贿赂,也就是说骗子并没有直接的经济获利。
在了解相似骗局中的受骗者经历后,谜底渐渐浮出水面。王雨谈到自己在经历相似的假面试后,莫名其妙接收到了许多与她求职意向不符的公司打来的电话,还会有一些求职中介来推销付费服务。“我的简历信息好像被贩卖了。”王雨苦笑,“我们成了黑产数据库里的‘新鲜货源’。”“简历贩卖”对于许多面临实习或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好像是个颇为陌生的词。“在这之前,我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简历会被贩卖。”
实际上,简历贩卖只是当下社会个人信息泄露的一个途径,早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3·15”晚会中,就对简历信息贩卖问题进行了披露,据晚会报道,卖家甚至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简历按照年龄、地域、毕业院校等信息进行精准筛选。而买家大多是通过大批量开发客户获得佣金的公司,比如卖房的、卖保险的、推销理财产品的,为了完成业绩,不得不买大量简历,打陌生电话,开发客户。如果只是这类营销公司到还算危害有限,但其中难免混入涉及灰色产业链的公司,比如组织网络刷单、网络水军的,甚至是获取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的。因此,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更要具备信息保护意识与防骗知识,谨慎投递简历,在投递简历前详细了解面试公司与职位的详细信息,发现疑点及时寻求帮助,做到及时核实止损。
“找实习没经验办?假装HR面试他人来获取经验!”“了解竞争对手的经历、特长、优点,找到那些难以被面试官核实的加入自己的简历,这都是你的经验值和成就!”一位博主在手舞足蹈地为他的粉丝教学,就像恨铁不成钢的亲人一样。一名小红书上的网友分享了他曾刷到过的网络博主教学,为我们猜测诈骗者从何获利提供了新的角度。这样被称作“不正确但速度快质量高”的方法通过社交平台被大量传播,大多数人看到这样的方法可能是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不曾细想一笑而过,但这种邪道的诈骗手段经过大量传播也难说不会有人进行模仿,这样的行为不仅不道德,也对互联网的社区互助精神造成了极大地伤害,寻求实习的场所成了黑暗森林,对每一个想要在网络上寻求实习帮助的大学生都难说是件好事。
来自实习中介的美丽许诺?
在了解大学生实习求职情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各个社交平上,关于实习中介的广告内容充斥其中,他们往往号称能够收费内推大厂的实习岗位,在他们的帖子下聚集着水军和寻求捷径的学生,那么实际上这些中介真有与他们宣传相应的能力吗?通过中介进行的实习又能够顺风顺水得到认可吗?
李准是一名电商专业的大三学生,因为不准备考研、考公而是计划找工作就业,而与他计划相似的同学都在卷实习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他也自然开始焦虑于如何找到一个合适又有含金量的实习工作。在通过网络了解实习信息的过程中,时不时刷到的实习中介广告使他产生了兴趣。“对于没人脉,学校一般的我来说,找中介或许是个办法。”所以李准挑选了一个热度高的中介帖子添加微信了解详细。
对方在微信聊天中简单地询问了李准的年级专业和实习意向后,向他推荐了相关的岗位信息。“说实在的,我对方向没什么要求,只要不是理工科的内容,什么都行,远程实习的话最好。”后续对方给了三个大厂的岗位简读,在李准选择过后,开始说明内推流程。据中介所说,在签署合同支付定金后即安排入职,导师助理会通过邮箱联系实习生,之后是安排对接导师的面试,之后导师会一对一带教指导,实习完毕会提供整个项目的总结反馈。李准选择的远程pta是导师项目组自己内部招收的实习生助手,在导师官邮下offer录用。但因为没有进企业人事系统,投递本家时只能说是项目经历,不是实习经历。这样一份内推在这家中介明码标价一万四千元。“倒贴一万四千元实习三个月,让我去兼职都赚不了这么多,父母的钱也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最终,李准放弃了实习中介这条路,选择在本地的一家跨境电商企业店铺运营助理来积累实习经验。
既然实习中介费用如此不菲,付费实习又是否具备相应的含金量呢?曾在付费实习机构工作的刘苗坦白:说起付费实习的含金量,业内人士难免良心不安。“很多机构会弄实习项目证明这种文字游戏,甚至实习证明都可能是伪造的。HR看到推荐信、问几个实习经历就能知道你是不是付费实习的怨种。”付费实习大多都是非常基础的任务,不可能让你了解到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难以形成对实习内容的系统认知,不足以帮助回答面试中灵活的实习问题。大多数学生选择付费实习也都是接受了这点,单纯为了装裱简历,结果付费实习就是性价比不高甚至会有造成简历伪造的风险。
多维度构建求职安全防线
在这场求职的修罗场中,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成为最脆弱的猎物。他们渴望机会,却被迫在信息不对称的迷宫中摸索前行;他们努力向前,却可能一步踏空,跌入简历贩卖与虚假承诺的陷阱。或许,真正的“实习第一课”,早已在面试之外拉开序幕——它关于信任,关于辨别,关于在狂热与焦虑中,如何守住自己的底线与未来。
此前,某平台被曝假借招聘之名收集简历,高价卖给培训机构并收取佣金,后者则联系求职群体卖课转化客源,双平台以用户个人信息为连接点非法牟利。《经济时报》对此指出:对于此类问题,仅靠平台自查自纠远远不够,更要充分发挥“他律”作用。目前,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已经有法可依。有法可依还不够,必须做到违法必究。在实践中,部分企业为牟取利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监管机构“打游击战”,手段花样层出不穷。确保手握海量个人信息的企业平台履行保护义务,是监管难点也是重点。对此,相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完善制度体系,督促招聘平台履责,让扮演中介角色的招聘网站回归信息流通本质,营造更加规范安全的求职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法律威慑作用,更大力度打击诱导填写简历、倒买倒卖等非法产业链条。
招聘类及社交平台应通过建立“虚假招聘关键词库”等审核手段强力扫除骗局;高校在平时也应该通过模拟诈骗场景提高学生辨别能力,通过完善校内实习信息官方认证平台帮助学生聚合可靠企业资源;在相关部门、平台、高校共同努力的同时,大学生也应该主动加强防骗意识,在投递简历前务必核实公司官网的招聘信息,对任何“免试直推”与“付费内推”保持警惕。
当求职成为一场充满陷阱的冒险,没有人应是孤身走暗巷。唯有平台尽责、高校赋能、法律亮剑、个体清醒,才能让每一次简历的投递,真正通向梦想的起点——而非骗局的终点。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正观特稿
正观新闻特稿中心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