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降低借款利率的会员权益,实则将综合融资成本推高至惊人水平。小花钱包的“降息”策略背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收费游戏。

借款7000元,分12期偿还,不购买会员年化成本35.99%,而购买会员后竟飙升至132%——这一惊人数字来自小花钱包的实际借款案例。

在黑猫投诉平台,小花钱包累计投诉量高达43347条,其中“隐形收费”“会员费”与“担保费”成为关键词。令人困惑的是,借款页面显眼位置标注的“年化利率(单利)7.3%起”与用户实际承担的惊人成本形成巨大反差。

 “降息”诱饵下的会员费陷阱

小花钱包的借款流程设计精巧。完成借款初审后,在“立即借款”页面,系统默认勾选尊享权益包,价格根据借款金额从98元到888元不等。以借款18000元为例,默认勾选888元权益包后,页面显示综合年化成本为24%(单利)。取消勾选后,综合年化成本立即变为35.99%。表面看,购买会员可享受降息福利。但实际计算后发现,所谓的“降息”只是数字游戏。

WEMONEY研究室算了一笔账:借款7000元,月度会员费428元。勾选权益包后每月还款661.91元,不勾选每月还703.16元。购买会员每月“节省”41.25元利息,却需支付428元会员费。

若将会员费计入借款成本,这笔7000元借款的实际年化费率高达132%。而借款金额越低,综合成本越高。当借款金额降至500元,月度会员费仍为98元,实际年化成本超过200%。

合规困境与监管政策冲突

这种“24%+会员权益”模式与监管要求存在明显冲突。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规定:助贷业务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24%,且需完整披露费用构成。平台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小花钱包的模式恰恰是通过将部分成本转化为会员费,使页面显示的利率符合规定,而实际综合成本却远超监管红线。

山东柳泉律师事务所王振康律师指出,“平台在收取咨询费、担保费等时,应明确告知消费者,并允许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支付,且不能因消费者不支付而区别对待或强迫支付。同时,这些费用与利息等借贷成本之和不能超过法律保护的利息上限。”

权益价值与用户体验的巨大落差

小花钱包为其会员权益标榜了高额价值。以888元尊享权益包为例,平台宣称其包含七项特权:降息特权享6.6折息费、永久提额特权享最高可提800元、借款审核提速80%、借款通过率提升60%等。

但仔细分析这些权益的实际价值,存在严重夸大嫌疑。权益包中包括“赠送价值3417生活权益1月”,细看却是话费充值立减5元、视频会员15元购等18项权益。这些权益的实际价值与宣称的3417元相去甚远。

业内人士坦言:“行业普遍认为权益模式很难持续,因为市场上的权益大部分几乎没价值。有价值的权益产品有成本,不用通过借贷模式去捆绑销售,没价值的权益产品消费者自然不满意其使用体验,客诉也就在所难免。”

商业模式背后的股东身影

小花钱包隶属于小花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其唯一股东为晓花(上海)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晓花科技的第一大股东为中信产业基金全资子公司西藏山南信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25.14%。

中信产业基金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本18亿元,背后LP包括母公司中信证券、伊利实业集团、北京华联集团等。中信产业基金作为国内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其旗下平台采取此类收费模式令人意外。

小花钱包合作机构包括大兴安岭农商行、湖南三湘银行、苏商银行、华瑞银行、海尔消金、小米消金等十余家持牌机构。这些持牌金融机构是否知晓并认可小花钱包的收费模式,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2023年8月,中国证监会四川监管局曾对中信产业基金出具警示函,指出其存在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未按规定及时报告等违规行为。

行业影响与未来走向

小花钱包的案例并非孤例。在监管对利率设定明确上限后,多家助贷平台转向“利率+权益费”模式,以维持盈利能力。这种模式本质上是通过业务拆分规避利率限制。持牌金融机构将利率控制在24%以内,而助贷平台则通过会员费、服务费等形式收取额外费用。

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分析称:“近年来互联网贷款领域原本存在的问题产生了一些异化,且一些巧立名目的收费项更加隐蔽,例如,有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与助贷机构合作,但助贷机构却向金融消费者收取担保费、会员费等额外费用等,使得金融消费者穿透其业务实质的难度进一步上升。”

业内人士认为,“24%+权益”模式难以持续。核心是机构做24%资产的风控能力,在资产久期中控制风险波动。而通过会员费变相提高利率,不仅面临监管风险,也难以获得消费者长期认可。

消费者维权与防范指南

面对小花钱包的隐形收费,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身权益?王振康律师建议,消费者应保留借款合同、还款记录、收费截图、与平台的沟通记录等证据,以便后续维权。若平台存在违规行为,可要求退还多收的费用,也可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当地金融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

实际投诉案例显示,维权可能取得一定效果。编号为173****2557的投诉显示,用户从小花钱包借款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取12次会员费共计3936元。经投诉后,小花钱包完成退款,用户对处理结果给出五星好评。另一用户投诉称,借款到账后莫名被收取两笔会员费共计796元。经投诉,平台最终退款。

消费者在申请借款时,应仔细阅读每个页面的提示信息,特别是默认勾选项目。不妨手动取消所有可选服务,查看基础借款成本,再决定是否添加额外服务。

小花钱包案例揭示了助贷行业在监管与盈利之间的艰难平衡。一位资深从业者坦言:“最核心的是机构做24%资产的风控能力,在资产久期中控制风险波动。”

金融科技的本质应是利用技术提升风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而非设计更复杂的收费结构。只有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模式,才可能在日益规范的金融市场中持续发展。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