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市的iPhone17,正遭遇口碑和销量两极分化。一边是用户对于创新停滞和材质妥协的吐槽;另一边是一机难求的火爆发售场景,iPhone17系列首周销量显著高于前几代。
原因在于苹果也开始玩起了“增配降价”,一改以往“挤牙膏”式的配置提升,同时进行了起售价下调、提升存储、影像升级等改变。这背后,是苹果面对国内厂商冲击时的焦虑加深——除了性能和配置被全面“碾压”外,创新力枯竭正成为苹果的短板。
与此对应的是,国内厂商在创新力上已实现了部分领域的“反超”,例如华为的卫星通信、小米的影像体验,以及AI的全场景落地等方面。
这一点在9月25日的雷军年度演讲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正式发布的小米17,在屏幕、电池、影像三个手机核心领域,均实现了国产技术的再次突破,例如M10屏幕的发光效率、金沙江电池的能量密度,都居于世界前列。
最大的亮点在于“妙享背屏”这一小米独创技术,不仅重构了智能手机交互模式,也展现了小米在手机领域的创新能力,这不是简单地多一块屏,而是对功耗控制、续航能力、抗摔性能等方面的综合考验。
当晚,雷军还特别提到了小米与iPhone、Mac、iPad等苹果设备的互联生态,包括支持互相消息查看等。在过去这或许有“蹭热度”的嫌疑,但如今更多是小米“全面高端化”的自信表现。
小米17是对iPhone从“全面对标”到“创新赶超”的标志性一步,也是小米在长期技术投入之下“质变”的一个缩影——手机、家电、汽车、芯片业务的“全面开花”,预示着小米正从一家互联网公司,逐渐成为“硬核科技公司”。
屏幕背后的创新力“逆转”
从早期的黑白屏到彩色屏,到电阻屏、电容屏的颠覆性升级,再到折叠屏,可以说屏幕的演变,始终是手机更新迭代的核心标志,代表着使用和交互体验的持续革新。
但近几年来,除了材质、色显、边框等层面的微创新外,手机屏幕已经很久没有实现大幅度的创新。这并不是说当下的屏幕做得不够好,恰恰相反,经历长期发展后,屏幕工艺已经进入高度成熟期,单纯在屏幕本身已经很难做到“质”的进步。
这也是为什么小米的背屏设计能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这块屏幕支持120Hz高刷和1600nit亮度,几乎达到主屏的水准。而除了外观颜值和高辨识度外,通过这块小屏幕,还可以实现交互性、便捷度、能耗续航三个方面的提升。
具体来说,用户可以在背屏上实现接听和结束通话、开启暂停计时等操作,背屏也能实时显示时间、航班、外卖取餐码、行程表等各类信息,无需翻转点亮主屏,在提升使用效率的同时,还减少了手机能耗。
背屏同时也是用户个性化表达的一个“窗口”,例如可将照片、表情包、动态写真等设为滚动屏保,或是自定义动态签名、音乐频谱显示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块背屏解决了用户自拍时“前摄能力弱,后摄看不到画面”的痛点——在后摄自拍时,背屏提供实时预览,显示ISO、快门速度等参数,同时具备快门触发、变焦调节等专业操作,对于拍照发烧友相当友好。
小米背屏为直板手机带来了交互和个性化体验上的革新,这并非只是灵光一现的“巧思”,其背后是国产技术的全面领先。多出一块屏幕,对于手机能耗和空间使用是双重挑战,小米17在增加背屏的同时,实现续航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新一代金沙江电池全球领先的能量密度。
这一创新背后,也映射出两个重要意义:一方面是交互上的“另辟蹊径”,将对智能手机的交互逻辑提供新方向和启发,也许在不久之后,背屏将成为直板手机的一个“标配”;另一方面,国内厂商开始真正能够在创新力上,与苹果、三星等巨头进行正面对抗,完成从“跟随者”到“定义者”的角色转变,这也是国产手机高端化突破的必要前提。
背屏仅是小米17诸多创新力的一个代表,事实上小米17在性能、影像、续航等方面同样实现了创新和提升。举个例子,根据小米的测试,在相同环境下播放同样的视频时,当iPhone17再加一块5000mAh磁吸充电宝的电量完全耗尽后,小米17仍有26%的电量剩余。
在创新技术的加持下,小米正在重新定义旗舰手机的价值,这也是其“全面高端化”的底气所在。
成功方法论如何复制?
从手机到科技家电,再到汽车和芯片,近年来小米身上正呈现出事竟其功的特质,干一样成一样,这与不少“多线作战会分散精力,导致最后每个都没做好”的认知完全相反——四个万亿级赛道的全面突破,证明小米的成功方法论具有可跨领域复制的普适性。
手机领域自然不必多说,2025年上半年,小米手机全球份额达到14%,仅次于三星和苹果,且同比增长率达到55%;在欧洲市场,小米份额已经超越苹果。
家电方面,小米电视、空调等品类长期占据行业前三,根据IDC 2024年数据,小米在智能家居设备市场以38%的份额稳居第一。从今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来看,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44.7%,其中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大增66.2%。
尽管在汽车市场是不折不扣的“后来者”,但小米仅用一年就实现了对特斯拉的超越。截至今年8月,小米SU7销量连续9个月超过特斯拉Model 3,在2025上半年位居20万元以上轿车市场第一。小米YU7上市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辆,等同于特斯拉Model Y半年销量。当下小米汽车的唯一烦恼,或许只有产能。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在汽车市场所采取的并非“走量”策略,而是以高端定位切入,这主要得益于SU7 Ultra纽北赛道“最速量产电车”实力的“降维打击”。小米的入局,正在打破汽车市场长期以来的格局和玩法。
造芯之路此前已经历过失败,但最终还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今年5月,玄戒O1正式发布,小米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自主研发设计3nm旗舰SoC的企业。
汽车和芯片业务的成功,充分体现了小米的“中国速度”,人民网曾评论: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国产芯片等领域接连带来突破创新,证明只要奋起直追,后来者永远有机会。
小米成功方法论能够跨领域批量复制,底层逻辑是技术投入、高端化战略、“人车家”全生态三个方面的支撑。
过去5年,小米在技术方面投入约1020亿元,超过大部分科技巨头的同期水平,雷军表示,未来5年还将再投2000亿元。在5年前,小米研发人员就已经达到1万人,到了今年第二季度,这一数据已经超过2.2万人。
技术创新为小米高端化之路打破了“壁垒”,例如小米17有底气全面与iPhone17正面对抗,正是源自多项技术的领先。小米智能大家电的“量价齐升”,以及SU7 Ultra拿下2025年上半年50万以上轿车、纯电销量双第一的成绩,背后都是专注技术、坚持高端路线的必然结果。

小米的高端之路还在继续延伸。9月25日,小米宣布推出汽车定制服务,这项服务此前是劳斯莱斯、保时捷等豪车的专属,且价格极其昂贵。雷军表示这是好不容易才说服团队的结果,每月仅能支撑40台车的订单,只能“先干一年试试”。这显然是一项费力、不赚钱,且无法规模化的业务,正如雷军所说,这是“送给小米车主的礼物”,希望让流水线千篇一律的产品,也能实现个性表达;
AI、OS、芯片三大技术底座,则是小米高端突围的“基石”。自研AI大模型持续突破,澎湃OS构建万物互联的“底座”,随着芯片的跑通,小米生态的最后一块拼图被补上。而汽车产品的发布,代表着小米生态已经从手机×AioT,升级到“人车家”全生态,即以人为中心,将所有智能终端连接在一起,带来了无感互联协同的新智能生活体验。
数据显示,在这一生态下,小米平台链接设备数近10亿,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级物联网平台,也让小米成为国际化的完整科技生态公司。
“硬核”质变
小米“用互联网改变中国制造业”这一前十年历史任务已经完成,2020-2030的新十年目标是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
路程过半,小米的投入开始收到回报,手机、汽车、芯片等领域均进入创新成果的“井喷期”。雷军也在演讲中提到,小米在过去5年经历了彻底的“蜕变”。
这种蜕变来自于很多方面,比如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三大铁律”,但最核心的原因,或许还是坚定不移的持续创新力。
幼虫从“化蛹”到“成蝶”的过程,身体器官会经历多次剧烈变化,是“突破困境、实现新生”精神内涵的最好诠释,也是小米近几年变化过程的侧写。如同幼虫身体结构简单,几乎所有器官都为“进食”服务一样,小米几乎所有投入都为“创新”服务,经历多次阵痛,最终才能化蝶高飞。
雷军在演讲中多次提到小米一路走来的不易,比如芯片和汽车业务,此前他曾用“同时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来进行形容。“改变,本身就是希望”,小米死磕硬核技术、拒绝“与平庸为伍”的理念,才造就了如今创新能力对产品的全面反哺。

如同苹果、特斯拉等全球硬核科技的领军企业一样,小米也开始“从下游走向上游”,在持续创新能力的驱动下,一步步从早期的手机厂商,进化为覆盖上游软硬件研发制造、中游生态链协同、下游全渠道用户运营的一体化企业。
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小米的“飞轮”还将继续加速。目前小米已经建立起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其中位于北京昌平的手机智能工厂组测包装备自研率达到96.8%,软件系统自研率达到了100%,手机年产能达到千万台;2024年初建成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引入超过700个机器人,车身车间关键工艺100%自动化,综合自动化率91%。
当SU7 Ultra持续在纽北刷新纪录,当玄戒O1填补中国大陆3nm芯片的空白,当小米17背屏开启交互新可能,这些突破已经超越了单一产品的意义,成为中国创新科技“向上突围”的缩影。
雷军多次在演讲中表示自己还是个年轻人,“50多岁正是闯的年纪”。同样年轻的小米,已经取得了多项成果,但在创新“引擎”的拉动下,远不会止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