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承载着生态密码、见证着社会变迁、寄托着绵长乡愁——它们是镌刻城市记忆的“活坐标”,是沉淀岁月风华的“绿色活化石”,更藏着一座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文明根脉。

9月22日至28日是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守护一棵古树,便是守护一段可触摸的历史;讲好一株名木的故事,便能留住一片扎根心底的乡愁。2025年以来,中原网持续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报道,循着虬枝苍干的指引,挖掘这些城市“老伙计”背后的人文故事,解锁其蕴藏的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核。

郑州是名副其实的古树资源大市,市域内古树众多、名木常存。数据显示,郑州现存古树名木4000余株,另有古树群26处、共计4.1万余株。千百年来,这些古树亲历了从双槐树古国的文明曙光,到国家中心城市的时代繁华——郑州的历史从不是孤悬的城墙遗迹,也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馆藏,而是鲜活地生长在每一片树叶、每一圈年轮里,从“独木守望”到“成林共生”,在每一个春去秋来、岁月流转中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新生。

登封嵩山的苍峦间,千年古柏虬曲如篆、苍劲似铁,虬枝托举着岁月沉淀的厚重,将千年文脉与嵩山灵秀悄然缝合,站成了一道跨越时空的风景线;郑州城隍庙内,百年老榆枝干如铸、冠盖如云,夏日里泼洒的浓荫是街坊邻里“抬头可见的乡愁”,冬日里遒劲的枝桠勾勒出城市天际线最温情的轮廓;街角巷陌的古槐下,还留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春日槐花飘香,秋日落叶铺地,每一处细节都是城市的“情感锚点”……

保护古树名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都是一张彰显生态底色的城市名片,更是一份传递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让古树名木有“迹”可寻、文化记忆有“枝”可依,让乡愁与文明在年轮里永续生长,既是守护生态的必然之需,更是传承文脉的应有之义。

自2022年1月1日《郑州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条例》实施以来,郑州为古树名木保护筑起了“法治屏障”:建立数字化图文档案,为每棵古树悬挂统一标识牌,清晰标注树种、树龄、管护责任人等信息,实现“一树一档一码”的精准管理;通过原地保护、科学复壮等措施,让古树“老有所养”;更将树龄50年以上、不满100年的古树后备资源纳入保护范围,构建起“静态守护现有古树+动态培育未来资源”“关注当下生存+保障长远传承”的精细化保护体系。

如今的郑州,古树名木不仅“老有所养”,更实现了“老有所为”。那些曾被红布条凌乱缠绕的“网红古树”,如今身旁多了精致的二维码标识牌——扫码便能读取古树的“生命档案”,读懂它与郑州共生的岁月故事;部分古树的形象被融入文创产品,从“枝头风景”变成“掌心记忆”,让文化传承有了更生动的载体;“古树课堂”开在树荫下,“古树认养”连接起市民与古树的情感羁绊,保护与共享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蔚然成风。

一棵古树,一则故事,一段乡愁,一脉文明,一份传承。古树无言,却以年轮记录着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年轮有声,正以新绿续写着文明的传承与新生。守护古树名木,从来不是单一的“保护行动”,而是一场与历史对话、与未来握手的文明实践。让我们以制度为基、以行动为笔,将保护共识内化为自觉,让每一株古树都能在岁月更替里继续枝繁叶茂,让每一段故事都能在岁月中愈发生动鲜活——唯有如此,城市的乡愁才有了稳固的依托,城市的文明才能在生生不息的绿意中永续生长。(李福)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中原网

中原网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