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  桦

青海高原扎陵湖畔,一块沉睡千年的石头,因表面镌刻的37个秦篆文字,在考古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华夏文明早期探索的学术风暴。2025年夏季,这块被命名为“尕日塘秦刻石”的文物,其鉴定工作成为焦点,引发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对外交流及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度思考。

一、刻石惊现,学术争议骤起

2020年7月,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在扎陵湖北岸科考时,于海拔4306米、距湖岸约200米的人烟稀少之地,偶然发现一块刻有古文字的石刻。2025年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在《光明日报》发表解读文章,认为石刻记载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遣使至昆仑山采药的历史事件。

文章甫一发表,立即引发学术界激烈争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辛德勇率先公开质疑,以“高度怀疑乃今人伪刻”为题,称其为“石刻造假新高度”。争议焦点集中于文字内容、历史背景与发现环境:有学者指出“采药”一词不见于先秦及西汉文献;亦有人质疑,秦始皇二十六年三月嬴政刚称帝,远在黄河源的使者何以预知称帝之事。

二、科技赋能,实证破解迷局

面对争议,国家文物局迅速组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多学科专家工作组,于2025年6月至7月两次赴现场开展科学调查。研究团队运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微距摄影技术,发现刻石文字凿刻痕迹明显,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秦代特征。

便携式荧光光谱仪检测显示,刻石表面及刻痕内部未发现钨、钴等现代合金工具常用金属元素,排除现代凿刻可能。自动矿物电镜分析表明,刻字与非刻字区域均含绿泥石、伊利石等风化次生矿物,证明其经历长期自然风化,非近期新刻。岩石分析则显示,刻石凿刻于2.5亿年前沉积形成的石英砂岩上,岩性耐磨抗风化,且面向东南、背山面水的环境利于长久保存。

2025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综合科学证据,正式认定该石刻为秦代刻石,定名“尕日塘秦刻石”。

三、文字解码,揭示历史文化密码

“尕日塘秦刻石”全文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属秦篆风格。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将其译为:秦始皇派五大夫翳率方技家赴昆仑采药,翳于秦始皇三十七年三月己卯日乘车抵达此处,计算来程约二百五十里。

这一刻石的确认,填补了文献记载空白。《史记》虽载秦始皇求仙问药之事,但遣使昆仑山的实物证据,此为首次发现。刻石所在的扎陵湖区域,是传统认知的黄河源区,与“河出昆仑”的古籍记载相契合,为研究古代“地理昆仑”与“文化昆仑”的关系提供了新线索。此外,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指出,刻石周边150公里范围内,已发现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文物遗存75处,表明该区域自旧石器时代起便有人类活动,并非人迹罕至。

四、争鸣启示,拓宽文明探源视野

“尕日塘秦刻石”的鉴定过程,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启示。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破解学术争议的关键。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表示,此次研究调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家,采用多种科技手段联合攻关,打破了传统考古学单一依赖文献或形制分析的局限。

学术争鸣的价值亦在此过程中充分彰显。邓超坦言:“这些深入探讨,促使我们从多学科、多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即便刻石被确认为秦代文物后,学者汤惠生仍从文化角度提出深层思考,认为“采药”代表的长生不死文化传统,体现了道家“二元统一”哲学思想,与西方二元对立的宗教观念形成差异。这种讨论已超越真伪鉴定,上升至文明比较与哲学思辨层面。

站在扎陵湖畔,这块距今2200余年的刻石静静矗立,它见证了秦始皇遣使求药的壮举,也见证了当代学者探寻真相的学术争鸣。随着区域性考古调查的推进,扎陵湖、鄂陵湖区域或将有更多考古发现,持续丰富我们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昆仑山不仅是地理高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文化符号,而“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与研究,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回望华夏文明早期探索历程的新窗口。

2025年9月22日于寄吾斋

(作者:温州市方介堪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