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银行中报发布后,市场都呼“惊艳”,发布后的第二日股价直奔涨停。
事实上,现在的西安银行太需要这样的业绩来支撑或者说“刺激”了,该行近年来高管变动频繁,去年7月新上任的董事长梁邦海一肩挑四任的重担背负了不短的日子。
不久前,副行长张成喆正式转正成为行长后,目前该行仅剩下2名副行长,高管队伍青黄不接。此时优秀的业绩对稳定军心大有用处。
业绩大幅增长
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基本达到去年前三季的水平,报告期内,西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2.05亿元,同比增长43.7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52亿元,同比增长8.59%。
2025年上半年营收的两大来源都比较给力,尤其是利息净收入,其中实现利息净收入38.98亿元,同比增长59.92%,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3.07亿元,同比增长10.31%。
对于利息净收入的大增,西安银行在半年报中解释称主要是因为信贷资产投放增加及存款付息率持续下降。6月末该行总资产规模达5390.99亿元,较上年末增幅12.23%;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2916.87亿元,较上年末增幅22.94%;同期存款较上年末增幅为8.34%,贷款力度加大后,该行存贷比也提升了,6月末较上年末直接上升10.13个百分点,达83.59%。
要想快速加大放贷力度,对公贷款自然会是银行的重点,西安银行也不例外,该行上半年公司贷款增长近3成,有力的推动了贷款的增长。
但是贷款的快速增长带来两大直接影响,一是核心资本消耗快,6月末,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上年末的10.07%下降至6月末的9.16%。二是信用减值损失大增,报告期内,该行计提信用减值28.27亿元,同比增103.03%,其中针对发放贷款和垫款计提的信用减值23.9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1.94%。
核心资本消耗不能无底线,在消耗的同时银行还要多种手段补充,西安银行自然也不例外,6月18日,西安银行公告称,近日收到了陕西金融监管局的批复,同意西安银行发行不超过70亿元的永续债券,在获批后的24个月内自行决定发行的时间、批次等。6月21日,该行公告称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2025年二级资本债(第二期),发行规模为20亿元,品种为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为2.3%。
信用减值损失的大幅计提也很有妙处,一是消耗了部分利润空间,可以避免未来净利的大起大落,在将来有必要时可以释放利润;二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良进一步增厚预防垫,毕竟该行重组贷款和逾期贷款都还在增长,重组贷款半年间增长8.14% ,逾期贷款半年间增长44.94%,逾期增幅过大,应引起关注。从逾期期限看,短中长期逾期贷款均在增长,其中逾期1至90天贷款增长最多。
该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长,不过由于贷款基数的放大,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60%,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不良数据水平仍然偏高,同时其关注类贷款余额和迁徙率均在增长,未来不良压力仍然不小,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也在上升,意味着未来损失类贷款增加的风险在增加。
也就是说西安银行在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推动业绩增长的同时,还要关注资产质量风险问题。
从贷款行业来看,作为一家城商行,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占到了该行前五大贷款行业的位置,分列第二和第四大贷款行业位置。结合当前经济和行业环境,该行的两大行业风险需要关注。
高管团队持续震荡
西安银行近年来高管团队不太稳定。
2023年9月该行原董事长郭军到龄退休,2024年4月29日,时任行长梁邦海才被公司董事会选举为董事长,而监管批准则已经到了去年7月份。梁邦海任董事长后,行长一职就出现了空缺,且彼时董秘也有空缺,因此梁邦海在董事长、党委书记的身份前提下,还“被迫”承担了行长、董秘的职责。
1月24日,西安银行发布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议公告。根据会议内容,该行董事会同意聘任魏海燕为第六届董事会董事会秘书,根据3月4日西安银行公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已核准魏海燕女士公司董事会秘书的任职资格。公告信息显示,魏海燕,女,1975年7月出生,中国国籍,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会计师、经济师。曾任西安银行团委书记,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现任西安银行董事会办公室主任。
近期行长一职也得到了补位。7月29日,西安银行发布《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决议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聘任行长的议案》,同意聘任张成喆为行长,在任职资格经监管部门核准后开始履职。
张成喆此前是该行的副行长。随着张成喆“转正”后,该行高管目前是“一正二副”的格局,从去年到今年该行副行长变动较大,去年该行副行长管辉因工作变动辞职、副行长狄浩突然离世、具外资银行背景的副行长黄长松离职,今年副行长管辉先生因工作变动辞职、行长助理王星因工作变动辞职。
在董事长、行长都到位后,预计副行长或会有补缺,高管的调整往往会带动公司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接下来该行从上至下的人事变动或将持续一段不短的时间。
西安银行今年上半年的亮眼业绩表现是否会给该行起到“强心针”的作用?时间会告诉答案。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资管科技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资管科技
资管科技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