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洁
“学姐,请问这个怎么卖啊?”
“10块钱,这个质量很好的,我们宿舍加一起一共出四个,你看看你们宿舍其他人要不要,一起打包出可以便宜你们一点。”
......
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操场上,每到晚上,总能看见一个个小摊位,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从书本、衣服、鞋子到化妆品、台灯、装饰品,应有尽有。这些都是大学生们闲置的物品,他们通过摆摊的方式,将这些物品卖给有需要的同学,既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又能够赚取一些外快。
除了线下摆摊,线上二手交易也成为大学生们处理闲置物品的主要方式。QQ群、微信群、校园集市等社交平台,成为二手交易的“主阵地”。在这些平台上,大学生们可以发布自己的闲置物品信息,也可以浏览别人的物品信息,通过私聊的方式达成交易。
“我们宿舍一共6个人,每个人都加入了至少1个二手群,像衣架、鞋架这些,一般都会在群里出掉,这样既不会浪费,还能换点钱。”大四学生小曹说。
这股闲置交易的绿色革命,不仅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节约精神,更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和生活方式。
操场摆摊:面对面交易的乐趣与温情
每到夜幕降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操场上就会热闹非凡。一个个临时摊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生们在这里摆出了自己不再需要的书籍、衣物、饰品等物品,期待着与有缘人的相遇。操场上的“跳蚤市场”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出售闲置物品的平台,更成为了一个交流情感、分享故事的场所。
“我特别喜欢来操场上的‘跳蚤市场’逛逛,每次都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东西。”大二学生小李兴奋地说。她在一个摊位上发现了一本自己一直想找的专业书籍,而且价格非常实惠。“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寻宝,每次都能有意外的收获。”
而对于摆摊者来说,操场上的“跳蚤市场”不仅仅是一个出售物品的地方,更是一个展示自我、结交朋友的平台。他们精心布置摊位,用各种创意元素吸引顾客的目光。同时,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着交易的乐趣与收获。
“最有意思的是‘隐性定价’。” 王瑶说,她卖了三年闲置,发现学生们的交易从不用冰冷的数字衡量 —— 一套考研真题册,若是夹着手写重点,能多卖 5 块;一个用了半学期的保温杯,只要说 “冬天装热水能保温 12 小时”,很快就能出手。去年毕业季,她的室友把攒了四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卖给学妹,不仅没收钱,还附赠了整整两小时的复习经验。
这种带着 “人情味儿” 的交易,在全国高校都有迹可循。清华大学的 “毕业季跳蚤市场” 已经办了 18 年,学生们自发形成了 “先验货后付款” 的规矩:买二手自行车必须试骑三圈,收旧课本得翻开看看有没有缺页,甚至有人会在交易后加一句 “有问题随时找我”。北京师范大学的操场摊位上,常有学生用 “物物交换” 代替金钱交易 —— 一本《西方经济学》换一套手绘马克笔,一个瑜伽垫换半箱未开封的零食,“感觉像在交换彼此的生活片段”,该校大三学生周雨说。
“我们卖的不只是东西,是把用不上的时光,变成别人需要的当下。” 即将毕业的张弛说,他打算把自己的《马原》教材留在操场上,贴张纸条:“有缘人自取,看完请传给下一个需要的人。”
虚拟社群的力量:指尖上的便捷与博弈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微信和QQ群成为了学生们进行二手交易的新阵地。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各种二手交易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交易平台。这些群里不仅有出售闲置物品的信息,还有求购信息、交换信息等,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二手交易生态。
“出电车 550r 可小刀,续航 30 公里,附充电记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 “校园闲置总群” 里,这样的消息每天能刷出上百条。大二学生赵宇的二手电瓶车就是在这里买的,“卖家发了 3 段视频,从电瓶生产日期拍到轮胎磨损程度,比实体店还详细”。
线上社群正在重塑校园二手交易的形态。QQ 群、微信群、校园集市小程序成了 “主阵地”,学生们用九宫格照片、视频演示代替面对面验货,用 “拍付留货”“同城闪送” 简化流程。武汉大学的 “珞珈闲置” 平台甚至开发了 “信用评级” 功能:连续 3 次好评的卖家能获得 “优先展示” 权限,而发布过虚假信息的账号会被标记 “谨慎交易”。然而,这种交易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无法直接看到物品的状况或验证卖家的身份信息,买家可能会遭遇到虚假信息或欺诈行为。
“那次恰好需要衣架,碰巧看见群里有人出就买了,拿到手后发现衣架格外的细,基本上厚一点的衣服洗完后就不能用,很容易导致衣架变形。”大三学生小石说。
而在校园内的闲置交易生态系统中,QQ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QQ群主,他们不仅要确保群内的交易安全;还要维护群内的秩序,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同时,他们还要积极促进群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闲置交易创造更加便捷的条件。
“现在有许多不法分子在群里打广告,为了避免学生们被骗,作为QQ群主,我每天都要花费不少时间审核群成员的交易信息。虽然有些辛苦,但看到群内的交易越来越活跃,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一位QQ群主说道。
与操场摆摊相比,微信和QQ群中的二手交易更加注重“人情味”。买家和卖家往往通过私信或群聊的方式建立联系,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许多学生在交易过程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着校园生活的点滴。
“我在群里认识了一个学姐,她卖给我了一本二手教材。”大一学生小陈说。在交易过程中,学姐不仅详细介绍了教材的内容和使用方法,还分享了一些学习经验和心得。“这让我觉得很温暖,也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循环背后:从 “省钱” 到 “责任” 的认知跃迁
“这不是简单的‘卖破烂’,是当代大学生对资源的重新定义。”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张翼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高校二手交易的意义远超经济层面 —— 它让年轻人在实践中理解 “闲置≠无用”,在讨价还价中学会 “理性消费”。
校园闲置交易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节约精神。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学生们不再将闲置物品视为无用的负担,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再利用的资源。通过校园内的各种交易平台,如二手市场、微信群、QQ群等,学生们可以轻松地将自己的闲置物品转让给需要的人。这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便捷、实惠的购物平台,让他们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所需的物品,还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每一件流转的物品都承载着上一个主人的故事和情感,当它们被新的主人接手时,这种情感的传递也让校园内的文化氛围变得更加浓厚和温馨。
去年冬天,莆田学院环保社团发起 “旧物公益计划”,鼓励学生把卖不掉的闲置捐给山区学校。何山的 6 件旧毛衣就通过这个计划送到了甘肃,“看着物流信息显示‘已签收’,比卖钱还开心”。这样的实践在全国高校越来越普遍:中山大学在宿舍楼下设 “公益换物角”,三个月收集 2000 多件物品;复旦大学学生用二手交易所得成立 “循环基金”,专门资助环保类社团活动。
网友 "校园观察员" 在知乎的分享戳中了很多人:"大学四年买过 37 件二手物品,卖过 29 件。现在工作了才发现,那时学会的不只是 ' 怎么砍价 ',更是 ' 怎么让每一件东西都发挥最大价值 '。" 另一位网友 "旧物控" 说:"从学长那买的《货币金融学》里夹着电影票根,突然觉得,我们在传递物品时,也在传递一段青春。"
当青春遇见循环:不止交易的成长课
校园闲置交易的本质,是青年一代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朴素实践,也是他们探索社会规则的试验场。大学校园内的闲置交易现象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更展示了校园经济的活力和潜力。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校园闲置交易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北京的清华园到武汉的珞珈山,从线下地摊到云端社群,高校 "二手江湖" 的热闹从未停歇。在这里,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循环经济不只是课本里的概念,更是能亲手实践的生活哲学;交易不只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成长路上的一场试炼 —— 它教会他们珍惜资源,也教会他们信任与分享。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交易方式和平台涌现出来,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交易体验。同时,我们也希望学校和社会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共同推动校园闲置交易的健康发展。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校园闲置交易将会成为校园经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正观特稿
正观新闻特稿中心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