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王朝锋


在登封的饮食文化版图中,芥丝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道美食小菜,不仅是餐桌上的必备佳肴,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匠心与乡愁。近日,记者走访小苍娃芥丝、术师傅芥丝、嵩山小蒋芥丝、卢店张豪芥丝等多家芥丝食品厂,探寻这道家乡味背后的制作密码、政策支持与文化内涵。

登封芥丝的独特魅力,从第一口便能深刻感知。刚入口时,一股标志性的“汆”味直冲鼻腔,鲜呛的刺激感瞬间唤醒沉睡的味蕾;牙齿轻咬,芥菜丝“嘎吱嘎吱”的爽脆声响中,裹挟着越嚼越浓的复合香气,构成层次丰富的口感体验。更难得的是其健康价值:低糖低脂无胆固醇,富含多种营养元素,祖传工艺制作的芥丝不仅香气浓郁,更兼具通鼻、明目、止咳驱寒、消肿止痛的养生功效,真正实现了美味与健康的双重馈赠。

这份风味的诞生,离不开代代相传的匠心坚守。“做芥丝得耐住性子,急不得。”老辈人留下的箴言,道出了制作的精髓。选材需用本地优质芥菜,削皮要净,切丝要匀——细则失嚼头,粗则难入味,每根丝都凝聚着制作者的经验。搭配本地姜丝、花椒、干辣椒,在柴火灶上小火慢炒,“滋滋”声中香气飘满街巷;炒好的芥丝趁热装坛密封,经时间沉淀后,酱香与菜本味交融出独有的“汆”味,这便是芥丝的灵魂。

在嵩山小蒋芥丝和张豪芥丝的生产基地,卢店张豪芥丝负责人张豪向记者展示着标准化生产车间里的传统工艺。嵩山小蒋芥丝的负责人蒋运峰向记者展示了制作工艺的坚守。并表示:“切丝粗细、发酵时间这些关键环节,必须靠人工把控,这是机器替代不了的匠心。现在政府给了这么多支持,我们更得把老手艺守好。”

登封芥丝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近年来,登封市将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对芥丝生产企业给予技术改造补贴,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保障原料供应,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拓展市场,还通过非遗申报、文化宣传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一系列举措让传统芥丝从家庭作坊走向产业化发展,年产值逐年攀升。

登封市餐饮与住宿行业协会会长武学峰对芥丝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协会积极搭建平台,推动芥丝企业与餐饮机构、电商平台对接,目前已有登封多家餐饮企业将登封芥丝列为特色配菜。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让我们更有底气,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芥丝生产企业共同让这道家乡味走向更大舞台。”

对于登封人而言,芥丝早已超越食物本身的意义。在外打拼的游子,行囊里总会塞着几罐芥丝,或是母亲亲手制作,或是家乡企业的封装产品。打开盖子的瞬间,熟悉的“汆”味便带着故乡的风霜与阳光,驱散异乡孤独。这份情感联结,正是登封市委市政府着力守护的文化根脉——通过扶持特色产业,让乡愁有寄托,让传统有传承。 

从柴火灶的烟火气到标准化生产的规范流程,从家庭餐桌的寻常小菜到走向全国的特色产品,登封芥丝的发展轨迹,正是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的生动写照。在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护航、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下,在登封芥丝从业者的坚守中,这道带着“汆”香的家乡味,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诉说着登封的风土人情,让更多人透过一口鲜香,读懂这座城市的味道、温度与文化自信。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